序章 几点反思与归纳 一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现实判断与理论参照 二“城市”与国家 三城市中国的体制与逻辑第一部分 城市化
        第一章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 一问题指向及核心概念 二制度安排与变动 三第三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第二章 ”利益链”如何形成:城市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机制 一城市的排斥与吸纳 二企业的选择:“非市民”成为廉价劳动力之源 三城市下层居民/城郊农民:特殊的房东阶层 四基层行政部门:变“外来人口”为利益之源 五关于“利益链”
        第三章 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 一“城市化”与“市民化” 二就业难与被问题化的“征地农民” 三征地人员为什么“竞争”不过外来民工? 四征地人员的非市民待遇和市民意识 附“城市化”质疑第二部分 城市开发
        第四章 空间与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城市改造——上海棚户区的实例(1949—1979) 一中心与边缘:城市空间结构的延续 二棚户区改造 三“下只角”:城市贫困的固化 四结语
        第五章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 一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 二城市政府的机会结构和城市开发的合理性空间 三动迁居民:未被转换成公平正义的补偿愿望和动迁创伤 四进一步的讨论
    · · · · · ·
    (
更多)
 
        序章 几点反思与归纳 一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现实判断与理论参照 二“城市”与国家 三城市中国的体制与逻辑第一部分 城市化
        第一章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 一问题指向及核心概念 二制度安排与变动 三第三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第二章 ”利益链”如何形成:城市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机制 一城市的排斥与吸纳 二企业的选择:“非市民”成为廉价劳动力之源 三城市下层居民/城郊农民:特殊的房东阶层 四基层行政部门:变“外来人口”为利益之源 五关于“利益链”
        第三章 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 一“城市化”与“市民化” 二就业难与被问题化的“征地农民” 三征地人员为什么“竞争”不过外来民工? 四征地人员的非市民待遇和市民意识 附“城市化”质疑第二部分 城市开发
        第四章 空间与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城市改造——上海棚户区的实例(1949—1979) 一中心与边缘:城市空间结构的延续 二棚户区改造 三“下只角”:城市贫困的固化 四结语
        第五章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 一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 二城市政府的机会结构和城市开发的合理性空间 三动迁居民:未被转换成公平正义的补偿愿望和动迁创伤 四进一步的讨论
        第六章 城市开发与住房排斥:城市准入制的表象及实质 一土地开发与城市的吸纳/排斥 二城市门户开放与市民待遇体系的演变 三为什么是“合法固定住所”:对乡城迁移人员的空间/住房排斥 四结语第三部分 都市运动
        第七章 利益结构的断裂——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 一城市贫困群体利益受损状况 二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的基本情况 三社会利益结构的断裂 四关于“上访闹事”:贫困群体被“刁民/暴民”化的机制 附群体利益的表达如何可能
        第八章 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 一问题说明 二中产阶层的行动选择、运动效果及其影响要素 三问颢讨论 四结语
        第九章 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 一“保卫家园”与行动者的政治伦理 二关于国家一社会的价值地位秩序 三社会兴起的逻辑:关于文化一制度关系 四简短的结语 附公民社会,一些共识在形成第四部分 城市社会结构
        第十章 国家与家庭、个人——城市中国的家庭制度(1949—1979) 引子将“家庭”放回“社会结构” 一家庭政策及其对个人的规定性 二“国家”与“个人一家庭”的互动:“知青政策”的例子 三问题讨论:国家一家庭一个人关系的多义性 四结论
        第十一章 城市贫困的新问题——基于上海市的调查 一社保系统未覆盖的城市贫困 二城市贫困的再生 三城市贫困与城市下层的激进主义
        第十二章 转型期社会开放度的中俄比较——比较历史社会学的尝试 一从富裕层出身看中俄社会开放度的差异 二如何说明差异 三关于身份制和等级特权制度:对转型前中国和苏联社会分层系统的再考察 四社会分层系统自我颠覆和调整的不同样态 五八九十年代两国社会开放度差异的形成 六简短的结语第五部分 认识论/方法论
        第十三章 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及城乡关系 一社会学与中国认识 二“乡土中国”:被单性化的传统中国 三乡土性与中国的现代性
        第十四章 中国城市下层研究的经纬和课题 一早期社会调查中的城市下层研究 二社会学重建以来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三城市下层研究面临的课题
        第十五章 在范式与经验之间——我们如何接近问题 一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科学的“先天缺陷”? 二研究者主体与范式、经验的关系 三社会科学研究者如何实现对范式和主体的双重超越?
        第十六章 异常性揭示与正常性赋予——社会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 一社会的正常性一异常性 二中国社会的“自我正常化”运动 三正常性赋予与异常性揭示
     · · · · · ·     (
收起)
 
  
7 有用 短章 2014-06-04 17:22:04
城市化-现代化-"国家生产方式" (state mode of production)这一叙述路径非常有趣;国家/社会运行的强逻辑、弱逻辑设定则比较牵强,建构有余而论证不足。后文章节的质量比较参差,毕竟是一本文集。
1 有用 多摩君PC 2016-01-22 22:50:45
陈老师真是笔耕不缀啊。。。。
1 有用 timeregister 2013-08-05 23:16:46
推荐的是第三部分都市运动,不过,陈映芳将其中的行动者主要放在中产阶层身上,对于贫困群体则只关注了他们的利益表达方式。全书的弊病就在于各个章节是历年来各种课题的成果,都是经验研究,因而缺乏整体性,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研究主题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不过,作者还是相对敢言的,有些话敢说,但大部分是用了些学术属于在绕着弯儿的说的,未免让人觉得不够痛快。
0 有用 蝉 2014-04-01 23:21:03
: F299.21/7264
1 有用 暮兮云 2019-06-19 15:38:55
在主题上面面俱到的论文集。整体理论框架的缺失让书显得散乱,但读者如果带着问题而来,可以在颇多的亮点中各取所需。在我看来,陈老师一直在寻找一种独立于“国家-城市-发展/开发主义”、甚至能与之相抗衡的资源:思想上的、话语上的、组织上的。可能的答案包括但不限于新的市民身份、以“保卫家园”为核心的叙事、对“乡土中国”中西方中心主义的扬弃。只是这么多年后回头看,城市中国的列车似乎还是沿着原有的轨道轰然前行,... 在主题上面面俱到的论文集。整体理论框架的缺失让书显得散乱,但读者如果带着问题而来,可以在颇多的亮点中各取所需。在我看来,陈老师一直在寻找一种独立于“国家-城市-发展/开发主义”、甚至能与之相抗衡的资源:思想上的、话语上的、组织上的。可能的答案包括但不限于新的市民身份、以“保卫家园”为核心的叙事、对“乡土中国”中西方中心主义的扬弃。只是这么多年后回头看,城市中国的列车似乎还是沿着原有的轨道轰然前行,没有丝毫动摇减速的意思,不免令人唏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