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城市化-现代化-"国家生产方式" (state mode of production)这一叙述路径非常有趣;国家/社会运行的强逻辑、弱逻辑设定则比较牵强,建构有余而论证不足。后文章节的质量比较参差,毕竟是一本文集。
真的太棒了。陈映芳是那种愿意坚持持续问真问题的学者,对问题的阐释也非常准确。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重新勾起人对社会学的热爱。
补读过 陈对于城市更新-国家机器话语的阐述、对城市开发之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我的大三论文。我 一度以为自己要要去陈老师门下读研了。但后来我觉得她做的很好 我们无非是再多添加案例 也就失去了再要多探索的兴趣和意义感
在城市化主题下十几篇独立的论文。作者的视角和分析都特别新颖,只是点到为止或者未点到就为止的论述非常令人头疼
很多文章比较旧,本身也就还行。但倒数第二篇有启发。乡土中国从一个描述中国基层乡村社会属性的理想类型概念,被后来学者的阐释和构建放大为单性化的中国传统想象,演绎成“传统中国-现代西方”(及其同义翻版“城市西方-乡村中国”)的注脚。“乡土性”的中国成了城市中心话语体系中的“异文化”,支撑起“传统(乡土)-现代(城市)”这组二元对立的自我认识,将传统中国社会简单地和乡土性画上等号,而中国自有的“城-镇-乡”有机关系被搁置。由此导致的结果,或许是“城市”被彻底划入西方现代性的范畴,而许多人在处理中国问题的时候,简单地从“乡土性”中去寻找抵抗或回应西方现代性的方式和资源,而中国城市的现代性也成为舶来的无本之木。但讲中产那篇完全不赞同
以“城市”作为方法,以中国作为目的;以中国作为方法,以世界作为目的。学科志趣与主体道德之间的互搏,可能是每一个社会研究者内心时时的刺痛与无力。故此,则更需要认识到,比“如何去描述”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问”,比“如何去问”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问”。无论是从工作流的借鉴还是从阅读快感来说,这都是一本经典之作。
预设价值取向
非常非常佩服作者的理论想象力和说真话的勇气。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读,但还是感觉关于“国/家/个体”的讨论,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反思的部分,尤其精彩。“我们正在丧失击穿异常性的意欲,甚而丧失对人类‘正常社会’的想象力。”
: F299.21/7264
虽然书的年份比较久,但是现在看来还是很有读的价值,以上海棚户改造采访对象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城市发展进程~
提出很多真问题。
人文气息很浓的城市研究,更看重中国城市进程中的合法性建构而非单纯的结构性力量,并围绕城市化-合法性这一线索串联起了现代化、城市主义等话语。和这种灵活的视角比起来,作为总领的“城市中国的逻辑”反而有些过于抽象和概括,且对中国城市化的宏观分析还是缺少新意。
在主题上面面俱到的论文集。整体理论框架的缺失让书显得散乱,但读者如果带着问题而来,可以在颇多的亮点中各取所需。在我看来,陈老师一直在寻找一种独立于“国家-城市-发展/开发主义”、甚至能与之相抗衡的资源:思想上的、话语上的、组织上的。可能的答案包括但不限于新的市民身份、以“保卫家园”为核心的叙事、对“乡土中国”中西方中心主义的扬弃。只是这么多年后回头看,城市中国的列车似乎还是沿着原有的轨道轰然前行,没有丝毫动摇减速的意思,不免令人唏嘘。
看了序言和结尾的部分,能看出陈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粗略扫了一眼目录,农民工、拆迁、棚户区改造…明明只是十几年前的事情,现在看来却像是上个世纪,这些议题都显得有些陈旧了。结尾部分有一点我挺认同的。如果没有认识困境和超越困境的信念和勇气,即使掌握了一套西方的理论,也把握不了中国的经验现实。
我研究生导师的作品中,觉得启发最多的一本。
陈老师洞见还是有,就是归纳、概括、语言学术化的程度低了些。
不愧是由有海外经验的学者所著,读起来就像是完美译版的外国学术著作,从结构到行文都值得国内的大学生们好好学习。唯一的不足大概是文章都是写于约10年前的,大约是出版社为了集齐丛书内容而换了新瓶吧。
推荐的是第三部分都市运动,不过,陈映芳将其中的行动者主要放在中产阶层身上,对于贫困群体则只关注了他们的利益表达方式。全书的弊病就在于各个章节是历年来各种课题的成果,都是经验研究,因而缺乏整体性,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研究主题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不过,作者还是相对敢言的,有些话敢说,但大部分是用了些学术属于在绕着弯儿的说的,未免让人觉得不够痛快。
陈老师真是笔耕不缀啊。。。。
> 城市中国的逻辑
7 有用 短章 2014-06-04 17:22:04
城市化-现代化-"国家生产方式" (state mode of production)这一叙述路径非常有趣;国家/社会运行的强逻辑、弱逻辑设定则比较牵强,建构有余而论证不足。后文章节的质量比较参差,毕竟是一本文集。
4 有用 天灯 2023-05-18 23:54:15 日本
真的太棒了。陈映芳是那种愿意坚持持续问真问题的学者,对问题的阐释也非常准确。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重新勾起人对社会学的热爱。
2 有用 云宝 2017-09-16 22:36:25
补读过 陈对于城市更新-国家机器话语的阐述、对城市开发之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了我的大三论文。我 一度以为自己要要去陈老师门下读研了。但后来我觉得她做的很好 我们无非是再多添加案例 也就失去了再要多探索的兴趣和意义感
6 有用 Blade King 2012-06-28 10:15:51
在城市化主题下十几篇独立的论文。作者的视角和分析都特别新颖,只是点到为止或者未点到就为止的论述非常令人头疼
2 有用 真猪奶茶 2015-07-01 21:33:02
很多文章比较旧,本身也就还行。但倒数第二篇有启发。乡土中国从一个描述中国基层乡村社会属性的理想类型概念,被后来学者的阐释和构建放大为单性化的中国传统想象,演绎成“传统中国-现代西方”(及其同义翻版“城市西方-乡村中国”)的注脚。“乡土性”的中国成了城市中心话语体系中的“异文化”,支撑起“传统(乡土)-现代(城市)”这组二元对立的自我认识,将传统中国社会简单地和乡土性画上等号,而中国自有的“城-镇-乡”有机关系被搁置。由此导致的结果,或许是“城市”被彻底划入西方现代性的范畴,而许多人在处理中国问题的时候,简单地从“乡土性”中去寻找抵抗或回应西方现代性的方式和资源,而中国城市的现代性也成为舶来的无本之木。但讲中产那篇完全不赞同
2 有用 白面行歌 2020-06-25 16:29:42
以“城市”作为方法,以中国作为目的;以中国作为方法,以世界作为目的。学科志趣与主体道德之间的互搏,可能是每一个社会研究者内心时时的刺痛与无力。故此,则更需要认识到,比“如何去描述”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问”,比“如何去问”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问”。无论是从工作流的借鉴还是从阅读快感来说,这都是一本经典之作。
3 有用 蠙衣生 2015-06-23 16:29:25
预设价值取向
2 有用 寻川 2022-09-20 11:31:07 北京
非常非常佩服作者的理论想象力和说真话的勇气。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读,但还是感觉关于“国/家/个体”的讨论,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反思的部分,尤其精彩。“我们正在丧失击穿异常性的意欲,甚而丧失对人类‘正常社会’的想象力。”
0 有用 蝉 2014-04-01 23:21:03
: F299.21/7264
1 有用 无聊的小蛋壳 2018-05-16 12:02:01
虽然书的年份比较久,但是现在看来还是很有读的价值,以上海棚户改造采访对象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城市发展进程~
0 有用 murmur 2019-11-17 14:35:49
提出很多真问题。
1 有用 練る 2019-08-30 01:37:00
人文气息很浓的城市研究,更看重中国城市进程中的合法性建构而非单纯的结构性力量,并围绕城市化-合法性这一线索串联起了现代化、城市主义等话语。和这种灵活的视角比起来,作为总领的“城市中国的逻辑”反而有些过于抽象和概括,且对中国城市化的宏观分析还是缺少新意。
1 有用 暮兮云 2019-06-19 15:38:55
在主题上面面俱到的论文集。整体理论框架的缺失让书显得散乱,但读者如果带着问题而来,可以在颇多的亮点中各取所需。在我看来,陈老师一直在寻找一种独立于“国家-城市-发展/开发主义”、甚至能与之相抗衡的资源:思想上的、话语上的、组织上的。可能的答案包括但不限于新的市民身份、以“保卫家园”为核心的叙事、对“乡土中国”中西方中心主义的扬弃。只是这么多年后回头看,城市中国的列车似乎还是沿着原有的轨道轰然前行,没有丝毫动摇减速的意思,不免令人唏嘘。
1 有用 哔卟哔卟 2024-04-10 23:35:43 上海
看了序言和结尾的部分,能看出陈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粗略扫了一眼目录,农民工、拆迁、棚户区改造…明明只是十几年前的事情,现在看来却像是上个世纪,这些议题都显得有些陈旧了。结尾部分有一点我挺认同的。如果没有认识困境和超越困境的信念和勇气,即使掌握了一套西方的理论,也把握不了中国的经验现实。
1 有用 薷薏 2015-09-23 16:32:54
我研究生导师的作品中,觉得启发最多的一本。
0 有用 dromobabel 2018-02-17 20:38:00
陈老师洞见还是有,就是归纳、概括、语言学术化的程度低了些。
1 有用 seiko 2014-05-30 13:07:25
不愧是由有海外经验的学者所著,读起来就像是完美译版的外国学术著作,从结构到行文都值得国内的大学生们好好学习。唯一的不足大概是文章都是写于约10年前的,大约是出版社为了集齐丛书内容而换了新瓶吧。
1 有用 timeregister 2013-08-05 23:16:46
推荐的是第三部分都市运动,不过,陈映芳将其中的行动者主要放在中产阶层身上,对于贫困群体则只关注了他们的利益表达方式。全书的弊病就在于各个章节是历年来各种课题的成果,都是经验研究,因而缺乏整体性,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研究主题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不过,作者还是相对敢言的,有些话敢说,但大部分是用了些学术属于在绕着弯儿的说的,未免让人觉得不够痛快。
1 有用 多摩君PC 2016-01-22 22:50:45
陈老师真是笔耕不缀啊。。。。
0 有用 Drunk_Marty 2013-03-03 16: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