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River Town
译者: 李雪顺
出版年: 2012-1
页数: 446
定价: 3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译文纪实
ISBN: 9787532756728
内容简介 · · · · · ·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江城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他成长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哥伦比亚市,在普林斯顿主修英文和写作,并取得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海斯勒曾自助旅游欧洲三十国,毕业后更从布拉格出发,由水陆两路横越俄国、中国到泰国,跑完半个地球,也由此开启了他的旅游文学写作之路。
海斯勒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中,《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则荣获《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等殊荣。海斯勒本人亦被《华尔街日报》赞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目录 · · · · · ·
第一部 1
第一章 顺江而下 3
城市 28
第二章 有中国特色的莎士比亚 35
插旗山 59
第三章 跑步 65
白鹤梁 104
第四章 大坝 110
乌江 137
第五章 鸦片战争 143
白山坪 166
第六章 暴风雨 174
第二部 197
第七章 暑假 199
神甫 237
第八章 中国生活 244
老板 268
第九章 钱 274
老师 309
第十章 农历新年 316
土地 348
第十一章 又一春 353
长江 384
第十二章 溯江而上 391
致谢 433
回到涪陵 435
译后记 44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想想吧,”我说道,“四个世纪前,莎士比亚爱上了一个女子,并为她写了一首诗。他说要让她的美貌永存——这是他的承诺。现在是1996年,我们在中国,四川,就在长江边上。莎士比亚从没有来过涪陵。你们没人去过英国,也没人见过莎士比亚四百多年前爱过的那名女子。可就在这一刻,你们每一个人都在想着她。” 教室里一片静默。通常,涪陵充斥着车船的喇叭声和建筑工地的喧闹声,可在那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在这一刻的静默里,既有崇敬,也有惊叹,我与他们感同身受。之前,我已经把这首诗朗读了无数次。但直到我站在涪陵的这些学生面前,聆听他们思考这十四行诗的奇妙时的静默,才真正地听到了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7页 -
如果某位女子跟已婚男人有了风流韵事,人们会说那个女子“偷人”,或者“偷汉子”。但没有“偷女人”这个说法。如果单身男子跟已婚女人有染,人们会说这个女子“水性杨花”。同样,这个词语不会用来指称男人。因此,就连语言都在捍卫男人,使他们的率性而为不受任何指责。中文在其他很多方面更是显示出性别歧视。你如果想把某个女人臭骂一顿,可以骂她是“臭三八”,因为三月八号是国际妇女节。 [...]总体上说,中国百分之六十六的农村劳动力由女性构成。社会学家认为,这种失衡现象正式女性自杀率高居不下——其中又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原因之一。农村的自杀现象很少因为贫困而引起,事实上,大多还发生在那些相对较为富裕和读书较多的农民身上。亚当的学生简奈尔就是这股潮流的经典案例:她不算穷,受教育机会远甚于其他农村女孩儿。但简奈尔的职业道路极有可能是回到家相当教书匠,对她这样聪明的人来说,这样的职业前景显得非常令人沮丧。我觉得,她对自己的潜力心知肚明,对自己暗淡的前景同样心知肚明:回到乡下当教书匠、早早地嫁人、生儿育女。到头来,她要么承受不了,要么全都承受。 [...]跟中国人生活的诸多方面一样,女性的独立问题已经走到了转折点,但这个过程似乎尤其艰难。 由于受传统的集体思想的影响,每一件事情都变得更为复杂起来。我在涪陵生活的时间越长,也就越惊诧于他们对于个体的看法——在我看来,我在西方社会所见和四川所见之间最大的差异正在与此。对涪陵的人们而言,自我意识大多是外来的,你对自我的认识取决于别人对你的认识。儒学的目的跟这个不谋而合,它严格地根据她与身边每一个人的关系来定位她的角色:她是这个人的女儿、那个人的妻子,同时又是另一个人的母亲,每一个角色都有具体的责任义务。这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相当有用,但这样的和谐一旦打破,她就丧失了自我身份认同,因而很难再把那些东西聚合起来。 [...]集体思维有可能是一种恶性循环——你个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303-30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江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江城"的人也喜欢 · · · · · ·
短评 · · · · · · ( 全部 25051 条 )
江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19 条 )
论坛 · · · · · ·
| 就我觉得这本书读起来,一股BBC滤镜感吗?一边反感... | 来自GeorgeWang | 25 回应 | 2025-06-18 11:15:24 |
| 出全新台版 | 来自Châtelet | 2025-06-15 19:14:40 | |
| 在哪能看到《甲骨文》? | 来自岁不年 | 12 回应 | 2025-03-27 18:30:53 |
| 想找新书“other xx”的电子版 | 来自jade | 2025-03-11 11:14:5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Harper Collins (2010)9.6分 679人读过
-
久周文化 (2006)9.0分 3089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8.9分 1120人读过
-
八旗文化 (2012)9.1分 90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摇滚穷三代,买书毁一生【第一辑】 (酋长夫人刘球球)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2012这些书值得谈一谈——南方都市报选 (山鬼2.0)
- 看到漂亮的书面就想把这本书收入囊中啊 (心之旋影)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2(上) (defaul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江城的评论:
feed: rss 2.0










89 有用 安提戈涅 2012-11-23 16:21:25
看完许久,书却迟迟躺在床头。极为美好的一场阅读经历反而促使我宁愿选择沉默。某些素朴的感情与观察的视角必将成为个人阅读史中的常青树,看着何伟的文字,却每每想到那个忧郁的热带丛林中,目光闪闪的人类学家。
129 有用 Gustave 2012-04-18 12:57:43
《江城》读到最后是在地铁上,哽咽得不行,握着地铁的扶手忍了好几次才没有当众哭出来。1994年的夏天,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我跟父母一起坐着轮船顺江而下,从重庆到宜昌,在江上走了五天。那时候我还小,父母还很年轻,三峡还是激流涌动。记忆还很鲜活,可一切都在逝去。我快三十了,父母老了,三峡变成了一个大湖。何伟记录下的这个90年代长江边的小城是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没有这本书,恐怕回忆也会被上涨的江水淹没了。
62 有用 八月槎 2012-11-06 08:05:17
《江城》是近期读过的最美好的书了,想不出怎么形容,只好去赞美!另外也向译者李雪顺致敬,这也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好的翻译!顺便说一句,某出版公司高管大赞通过买榜引导大众,信奉烂书买榜一样能够制造畅销品种。说实话,如果某天这真成为决定出版企业生死的黄金营销法则,我就不在出版营销圈混了。
157 有用 水木丁 2015-12-30 11:58:37
书本身打四星,还有一星给作者的善良。
547 有用 北 2015-02-27 21:43:35
拖了很久终于在过年期间读完。很叙事,但很有可读性,很漂亮。连番几大段甚至几页的陈述后那浓缩的一段思考便是本书的精髓和关键所在:这个美国人并非有意地提醒我们,中国人,我们自己,面对熟悉或不熟悉的身边人事,如何刷新自己的认识态度,如何跳出现有的依附性的,不独立的评价体系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看法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