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最终的人口大迁徙与世界未来
原作名: Arrival City: How the Largest Migration in History Is Reshaping Our World
译者: 陈信宏
出版年: 2012-2
页数: 368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2756704
内容简介 · · · · · ·
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
从乡村到城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进行最后的大迁移。
由于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四处游历,我走访了全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也因此养成了一种观察城市的习惯。从重庆的六公里,到孟买和德黑兰的边缘;从圣保罗与墨西哥城的 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各种社区。我发现,这些落脚于城市的乡村移民,正执着于他们想象中的城市中心,并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极为相似的都会空间。
搭乘地铁和电车,或是深入城市中心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我得以细细观察面前这片由乡村移民构成的城市飞地。我以“落脚城市”称呼这些地区,它们往往位于人们的视线和旅游地图之外,饱受暴力和死亡、漠视与误解,同时又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
而上一次人类大迁移,用一个多世纪的城市化,为欧洲和新大陆带来了...
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
从乡村到城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进行最后的大迁移。
由于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四处游历,我走访了全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也因此养成了一种观察城市的习惯。从重庆的六公里,到孟买和德黑兰的边缘;从圣保罗与墨西哥城的 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各种社区。我发现,这些落脚于城市的乡村移民,正执着于他们想象中的城市中心,并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极为相似的都会空间。
搭乘地铁和电车,或是深入城市中心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我得以细细观察面前这片由乡村移民构成的城市飞地。我以“落脚城市”称呼这些地区,它们往往位于人们的视线和旅游地图之外,饱受暴力和死亡、漠视与误解,同时又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
而上一次人类大迁移,用一个多世纪的城市化,为欧洲和新大陆带来了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并直接造成了人类在思想、治理与科技领域的彻底变革。如今,世界各地的落脚城市正在创造历史。而对这种历史的冷漠,导致了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持续不断的暴动与骚乱;而在亚洲、非洲与南美洲,莽撞的贫民窟清除计划,正在摧毁数以万计人的生活与未来。
这个时代的历史,其实有一大部分是由漂泊的无根之人造就而成的。
他们因为公民权遭到剥夺,于是采取极端乃至暴力的手段,以求在都市体制中取得一席之地。落脚城市,可能是下一波经济与文化盛世的诞生地,也可能是下一波重大暴力冲突的爆发地。究竟走上那条路,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落脚城市的创作者
· · · · · ·
-
道格·桑德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道格·桑德斯 (Doug Saunders)
1995年加入加拿大《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现任《环球邮报》欧洲局负责人。桑德斯曾连续三年获得代表加拿大新闻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新闻奖,并被誉为加拿大最好的专栏作家,其专栏内容为探究新闻背后的常识与全球趋势。
在对《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一次采访后,桑德斯萌生了撰写一部记录人口迁徙、尤其是农村到城市人口迁徙的著作的想法。从2007年开始,桑德斯开始了一场全球之旅,从欧洲出发,到印度次大陆、中国和北美,深入接触包括来自肯尼亚和里约热内卢的底层平民,足迹遍布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完成本书。桑德斯现居英国伦敦。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城市的边缘
第二章 由外而内:新城市的盛衰演变
第三章 立足于金字塔的顶端
第四章 乡村的城市化
第五章 第一波人口大迁徙:西方今日面貌的形成
第六章 一座落脚城市的死与生
第七章 起于市郊边缘的巨变
第八章 新城市与旧世界的冲突
第九章 迁徙的终点:从底层到中产阶级
第十章 在都市立足扎根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秦晖向深圳官员发表演说,宣称这座城市若要解决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鼓励贫民窟的发展。“大城市存在这种地区一点都不可耻。恰恰相反,深圳和其他城市都应该主动允许廉价居住地区的存在。如此一来,包括外来民工在内的低收入人群才能够待在自己工作的城市,”他对深圳官员说道,“要保护这些人的权利,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们在指定区域里自行搭建住宅的自由,从而让他们的生活条件获得改善……建立这些地区,大城市即可更加体贴低收入居民的生活状态,并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福利。”他提到了一亿四千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全年都不得不和他们的一亿八千万名家属因异地相隔而造成的性压抑的危险现象,并且指称深圳的市民包括官员,一方面享受着农民工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想要在城市压榨了他们宝贵的青春之后,把他们统统赶回原本的乡村。他说,当前的“乡村移民没有搭建住宅的自由,也无法享受城市的福利,中国应该中介这种自私的现象。” …… p58 这种做法根本没有什么效果,不到一年,几乎所有的贫民窟又都得意重建。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京,北京市政府在1999年开始推行城市美化运动,拆除了两百六十平方米的都市村庄,全都是由外来移民搭建的住宅、参观、市场和商店,结果这些社区不久之后又再度出现。……那些蛮横的城市规划者虽然永远不会消失,但宏观事实毕竟无法推翻:新的人口会创造新的经济体,唯有这些人能够以由下而上而且自发性的有机方式建立自己的立足点,这个经济体才能达到最佳发展。城市都想要外来移民,而且不想沦入和深圳一样的命运,变成一个难以愈合的伤口,成为一个没有人称之为家的地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7页 -
“我希望孩子们有一天能够了解,了解我们为什么那么长时间都不在家,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在他们学着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陪伴在他们身边,了解我们所做的牺牲。我相信我们可以弥补他们。我们希望为他们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以,”他说了一句在落脚城市里被奉为圭臬的话,“我们一定要吃得了苦。”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落脚城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落脚城市"的人也喜欢 · · · · · ·
落脚城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7 条 )
住在城中村,不代表我们没有未来
> 更多书评 87篇
论坛 · · · · · ·
| 请问大陆版有无删减? | 来自抵制阉割出版物 | 2018-07-31 17:08:30 | |
| 就冲这译者也得看啊!好吧,我花痴了! | 来自敲鱼粉干敲虾面 | 6 回应 | 2017-05-22 08:46:13 |
| 本书已出精装新版本,旧版本不再印刷,新版本添加... | 来自Matrixsbook | 2015-01-11 14:44:45 | |
| 木有人吐糟字体难看吗? | 来自onion | 1 回应 | 2014-07-07 23:34:58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Vintage (2012)8.8分 36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8.3分 151人读过
-
麥田 (2011)8.8分 67人读过
-
William Heinemann (2010)暂无评分 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罗辑思维》第一季推荐书籍 (郭誉峰)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2(上) (default:)
- 优酷 罗辑思维 2013(第一季) 介绍的书籍 (IVAN)
- 2012年華語圖書推薦榜 (451½°F™)
- 别人推荐或自己发现的轻松阅读书单~之一 (CRO007)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落脚城市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空羽 2012-09-09 15:58:53
1、此书首先假设人类发展的未来是彻底的城市化。2、在城市化进程中,贫民向上流动的终极工具是房地产。3、政府如果提供公共服务则落脚城市会成为移民飞地,反之则是贫民窟。4、中国户籍管制、土地政策让八亿人成了化肥。5、移民不成且无处落脚的状态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约在十年之后集中引爆。
70 有用 Matthew 2012-05-03 22:15:38
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句子:所谓的故乡,只不过是我们的祖先在流浪的道路上落脚的最后一站。
3 有用 战斗时代 2015-08-26 23:12:19
落脚城市是中转站,是发动机,是通向更高生活的阶梯,请不要用愚蠢的政策将之变成破落,阴暗,滋生腐朽的地方。五星超好评,强烈推荐。
1 有用 Jonathan 2013-03-13 11:36:19
非常棒的一本社会学和城市史的书。尤其适合对照现在中国各大城市类似的问题。通过举例各个国家不同种类的落脚城市来总结出一个结论:落脚城市的出现不可避免,应事先预期并充分计划来促成他们在都市的发展。因为昨天那些陌生的乡村人口与外来移民,不但会成为今天的都市商人,更将成为明天的专业人士与政治领袖。
18 有用 NullPointer 2013-12-16 20:01:53
作者用落脚城市(Arrival City)形容的是传统上被忽视/隔离/清除的贫民窟,作者关心的是移民融入城市的过程,在中国,就是城中村和民工们。我真心觉得这是一本市长们的必读书。于我而言,只是增加了许多关于“社会网络”如何生长的知识。感谢作者搜集的遍及全球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