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勒内·玛丽亚·里尔克(1875—1926),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其作品浩瀚,题材涉及广泛,有诗歌、小说、书信、日志、传记、艺术随笔等;一生还译有大量英、法、美、俄等国的文学作品,可谓多才多艺。
《马尔特手记》为里尔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它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小说由71个没有连续情节,又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因为共同的主题——爱、孤独、恐惧、疾病、死亡、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作者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马尔特手记》系译者花费多年心血精心翻译而成,也是国内唯一的全译本。
马尔特手记的创作者
· · · · · ·
-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作者 -
曹元勇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1875—1926)出生于布拉格。少年时期五年的军校生活使他的肉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他具有女性的气质,极度敏感、柔弱,狂热而忧郁。诗人二十岁离开故乡,从此开始一生的流浪、沉思和写作。早期的诗主要抒发个人的感受,纤巧华丽。中期则以“客观的描述”为艺术原则,偏重于写实的“物诗”在语言风格上已自成一体。《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这两部晚期代表作,是里尔克一生的经验和思辨的结晶,诗人从此对此在作出了独特而深刻的阐释,同时带给人一种悲剧韵味的美感。
目录 · · · · · ·
第二部
附录
译后絮语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我想,是因为她们太疲惫不堪了。迄今数百年来,女人独自承担起了爱的全部职责,她们始终扮演着爱的全部对话中的两个角色。因为男人只会鹦鹉学舌地模仿她们,而且模仿得极差。男人的漫不经心、粗枝大叶、嫉妒心理这也是粗枝大叶的一种表现,使他们根本不能很好地向女人学习。尽管这样,女人们却依然日日夜夜地坚持着,她们的爱与痛也跟着不断加深。于是,由于永无止境的渴求,她们当中就产生了那些勇敢的恋人,她们在呼唤男人的同时,也将那些男人征服;在男人离开她们不再归来的时候,她们会超越那些男人,就像卡斯帕拉· 斯坦帕和那位著名的葡萄牙修女一样:她们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直至所遭受的苦痛转化成一种苦涩的、坚冰似的壮美,任凭什么都不能侵犯。我们之所以知道有这样的女性,完全是因为有通过某种奇迹而保存下来的信简,有写得如诉如泣的诗集,有在画廊里泪眼汪汪地望着我们的肖像画师们因为对那泪水的含义不解而把它画了出来。哦,这样的女人真不知还有多少!她们有的把一切信简全都焚毁了,有的则因为心灰意冷而未曾留下任何片言只语。衰老的女人,心肠早已变硬,但内心深处也许珍藏着某种快乐的回忆。那些粗鲁的、身强力壮的女人因为日复一日的倦怠而身体发胖,尽管她们任凭自己变得越来越像她们的丈夫,但在她们爱情燃烧过的内心深处,她们和男人却是全然不同的。那些不愿生育的产妇,那些在生了八个孩子后终于失去生命的女人,她们也一样拥有过少女渴望爱情时常有的那种神态和轻松愉快。还有那些跟酒鬼和胡闹的客人呆在一起的女人,她们懂得如何在内心和这些人划清界限,因为内心是她们唯一的避难之所;可是,一旦置身在人群中间,她们就再也无法掩饰这个秘密,她们会变得容光焕发,仿佛她们一直在跟死后进入乐土的人交往。谁能说出这样的女性究竟有多少,说出她们是谁?看来,她们已经预先把那些可能记述她们事迹的文字销毁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一个人应该耐心等待,应该在整个一生中积累各种感受和欢愉;而且如果活得够长的话,那么,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他也许能写出十行好诗。因为诗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简单的情感(感情,我们已经拥有得足够多了);诗更多的是经验。 为了写出一行是诗,一个人必须观察很多城市,很多人和物;他必须了解各种走兽,了解鸟的飞翔,了解小花朵在清晨开放时所呈现的姿态。他必须能在沉思默想中回想起异域他乡的条条道路,回想起各式各样不期而遇的相逢,和各式各样长相厮守之后的分离;还有那些迄今依然难以言说的孩提时光;还有父母双亲,当他们想方设法带给你一些快乐时,你却因不理解而伤了他们的心(对别的人来说,那些欢乐很可能是不会弄错的);还有童年时代患过的各种疾病,那些疾病发作的时候非常奇怪,引起那么多深奥而严重的变化;他还必须能回想起那些在僻静的房间里度过的时日,那些在海边度过的清晨,那海,那大洋,那一个个在旅途中度过的夜晚,山高水长、繁星飞舞的夜晚。哦,可是,能够想到这一切仍然不能算够。他还必须拥有关于许多个爱情之夜的回忆,那些爱情之夜又迥然各异,互不相同;还有关于分娩中的妇人的喊叫的回忆,关于闭门不出,面色苍白、轻松酣睡的产妇的回忆。而且,他还必须在临终者旁边呆过,在死者旁边坐过,当时房间的窗户敞开着,时不时地传来嘈杂的声音。当然,拥有回忆还是不能算够。如果一个人能够回忆的事物多得不能胜数,他还必须能够忘却,必须有强大的耐心去等待,等待那些回忆再度光临。因为那些还只不过是回忆中的事物。只有当它们转化成了我们体内的血液,转化成了眼神和姿态,难以名状,而又和我们自身融合为一,再也难分彼此——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只有在这种极其珍贵的时刻,一首诗的第一个句子才会从其中发生出来,成为真正的诗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马尔特手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马尔特手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马尔特手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5 条 )
知死和畏死,让人从浑浑噩噩中抽身而出
脸,在言语与面具之下 ——“马尔特”的恐惧与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引语 在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于1910年成书的自传性笔记小说《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中,出生于丹麦落魄贵族家庭的二十八岁青年马尔特旅居巴黎,以忧郁、恐惧、孤独的情绪叙述了碎片化的内心独白。笔记既抒写了马尔特在巴黎的城市生活、观察世相的心情,也穿插马尔特对童年家... (展开)一部影响茨威格、卡夫卡的旷世杰作
> 更多书评 65篇
论坛 · · · · · ·
| 求转让 | 来自claire_lynn | 1 回应 | 2024-01-03 22:53:24 |
| 怪哉!相似的误译 | 来自在野人 | 1 回应 | 2019-02-03 21:32:3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8 )
-
Penguin Classics (2009)9.5分 39人读过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8.8分 1509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8.9分 726人读过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8.9分 49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译文经典·精装本 (YY一整年)
- 国内德语文学与哲学译介(2011 - 2013) (Rottwitz)
- 布里格手记(Die Aufzeichnungen des Malte Laurids Brigge) (Dasha)
- 译文经典(上海译文 精装版) (Anatol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马尔特手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李狗精 2021-06-26 23:34:36
【2021第19本书】震撼到不能平静、会想要一直带在身边的书。最开始受到吸引,是因为封皮那段关于死亡与果核的描述,以及宣传语中透露的“精神病人的世界观”。从第一个故事读起,共鸣和趣味性共存,多么丰富而无限的精神世界啊,与主观世界相比,客观的世界真是无趣啊。我觉得这本书中的断裂感与意识的跳脱无意,混合着典型的解离感受和精神分裂臆想,而背后隐藏的是“存在”无限的挤压感和重量。最后一篇读到颅内高潮,那种... 【2021第19本书】震撼到不能平静、会想要一直带在身边的书。最开始受到吸引,是因为封皮那段关于死亡与果核的描述,以及宣传语中透露的“精神病人的世界观”。从第一个故事读起,共鸣和趣味性共存,多么丰富而无限的精神世界啊,与主观世界相比,客观的世界真是无趣啊。我觉得这本书中的断裂感与意识的跳脱无意,混合着典型的解离感受和精神分裂臆想,而背后隐藏的是“存在”无限的挤压感和重量。最后一篇读到颅内高潮,那种伴随整本书的意识最终把肉体和世俗世界的一切消解掉,甚至把灵魂最终归宿消解掉了——“他觉得唯有上帝具有爱他的能力。然而,上帝还不愿意爱他”。 (展开)
1 有用 欧定谔的猫 2014-07-28 22:23:29
自己读文艺逼格这么高的书就是找虐,迷迷糊糊硬着头皮看了一半。
12 有用 Lady Midnight 2015-05-16 06:39:40
无知的浓茶通宵黎明读完
1 有用 付四 2012-06-14 21:22:34
海德格尔说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匮乏的时代”,因为原本由天、地、人、神四者构成的世界中,众神退场了,而芸芸众生认识不到他们本身的必死性,也无力赴死。在这样的时代,痛苦、死亡与爱的本质被遮蔽,世界滑入了漫长并到处蔓延的暗夜。而诗人是暗夜的光,执着于神圣之物的踪迹。喜欢里尔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看过的诗不少,还有他写给年轻人的信。这书很难用贯穿的逻辑说明,碎片随感片想,一种悬空漂浮的感受。或许对于他,对于加... 海德格尔说我们正在经历的是“匮乏的时代”,因为原本由天、地、人、神四者构成的世界中,众神退场了,而芸芸众生认识不到他们本身的必死性,也无力赴死。在这样的时代,痛苦、死亡与爱的本质被遮蔽,世界滑入了漫长并到处蔓延的暗夜。而诗人是暗夜的光,执着于神圣之物的踪迹。喜欢里尔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看过的诗不少,还有他写给年轻人的信。这书很难用贯穿的逻辑说明,碎片随感片想,一种悬空漂浮的感受。或许对于他,对于加缪,死亡才是最重要的话题,仿佛那个时代关心的不是如何活,而是怎样死。只是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他关于写诗和看书感受的描写,直接细腻,写不出的感觉,直白就好。 (展开)
1 有用 木棉 2012-03-13 19:43:53
完全不是姐喜欢的那种调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