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Fandom studies (苏丝韩)
- 叙事的终结及其不满:当代日本亚文化 (丁萌)
- 毕业设计 (玻璃碎了)
- 书单|二次元、游戏史研究 (小熊猫饲养员)
- 日本二次元文化研究 (AllyAuswald)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2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定本 物語消費論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离净语 2018-02-09 13:42:59
唯一的论其实在开头就已经归纳完了——大概是他的民俗学教育加鲍德里亚的符号理论的结合,而其实两者读起来都有些老派了。相比起来,东浩纪套的后现代论就要成系统酷炫得多。但有意义的是,大冢的故事消费论其实已经是东浩纪的数据库论的雏形了,中间只差一个宫台真司的交流理论——将“故事”的消费系统换成更加适于交流的媒介——“角色”的消费系统即可。而剩下的文章就像大冢自己说的(“不适合做学术,适合做记者”),基本是... 唯一的论其实在开头就已经归纳完了——大概是他的民俗学教育加鲍德里亚的符号理论的结合,而其实两者读起来都有些老派了。相比起来,东浩纪套的后现代论就要成系统酷炫得多。但有意义的是,大冢的故事消费论其实已经是东浩纪的数据库论的雏形了,中间只差一个宫台真司的交流理论——将“故事”的消费系统换成更加适于交流的媒介——“角色”的消费系统即可。而剩下的文章就像大冢自己说的(“不适合做学术,适合做记者”),基本是时评,而且真能写。 (展开)
1 有用 … 2012-10-29 15:25:48
今天把所有提及的事件全查清楚了,重顺了遍思路加星。
0 有用 AilurusFulgens 2025-10-20 15:10:07 北京
简单看了第一章理论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区分两种物语:小物语=情节 人物etc;大物语=世界观 设定etc……大塚重点讨论的是对后者的消费。第二部分其实相当有精神分析的意思,对物语的“饥饿”来源于近代社会“共同体——物语——世界”统一体的(创伤性?)分离。个人看来,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点是,“大物语”必须保持为不可见或未完成的状态,“为了被消费必须不被完全地消费”
0 有用 xxx 2025-10-23 21:37:06 爱尔兰
借助ai翻译阅读太艰难,仅选理论部分。大塚明显在写作中遭遇困难,因为“去作者中心”的过程显然并不丝滑,以至于他试图用歌舞伎作品与日本史/传说的关系类比来跳过此处的缺口,但事实绝非如此,合法性问题需要完善的解释,大塚此后关于《翼赞一家》的研究也仅讲清楚了合法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