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一位调查记者的无畏追寻与他震撼世界的广岛真相报道
原作名: Fallout: The Hiroshima Cover-up and the Reporter Who Revealed It to the World
译者: 李杨
出版年: 2025-2
页数: 364
定价: 6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222235977
内容简介 · · · · · ·
揭示一段震撼世界的广岛真相幕后历史
媒体报道表层下,美国官方的压制和管控
数字和图片背后,调查记者对真相的追踪
《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图书
◎ 作品看点
★ “挖掘一段被隐藏的历史”——一部编年史,多方材料呈现《广岛》的出炉。
本书作者走访三块大陆的多个档案馆, 查阅相关国家档案以及从未发布的资料,并采访了多位主人公后人、政要、原子能专家、学者、记者等,用四种语言完成本书的资料收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整呈现《广岛》报道的出炉。这既是一部报道史,也是一段被隐藏的历史。
★ “足以影响政策走向的永久国际记录”——美国官方对真相的压制和新闻管控。
多家大媒体都有驻日记者,为何约翰·赫西能“抢先世界”?在本书中,作者细述了当时美国官方的新闻管控:对所有涉核报道进行审查,特别是有关广岛、长崎的报道,在保证媒体有所报道的同时,避免报道过于生动或透露核爆后的...
揭示一段震撼世界的广岛真相幕后历史
媒体报道表层下,美国官方的压制和管控
数字和图片背后,调查记者对真相的追踪
《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图书
◎ 作品看点
★ “挖掘一段被隐藏的历史”——一部编年史,多方材料呈现《广岛》的出炉。
本书作者走访三块大陆的多个档案馆, 查阅相关国家档案以及从未发布的资料,并采访了多位主人公后人、政要、原子能专家、学者、记者等,用四种语言完成本书的资料收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整呈现《广岛》报道的出炉。这既是一部报道史,也是一段被隐藏的历史。
★ “足以影响政策走向的永久国际记录”——美国官方对真相的压制和新闻管控。
多家大媒体都有驻日记者,为何约翰·赫西能“抢先世界”?在本书中,作者细述了当时美国官方的新闻管控:对所有涉核报道进行审查,特别是有关广岛、长崎的报道,在保证媒体有所报道的同时,避免报道过于生动或透露核爆后的情形,并通过交通管制、食品管控、资料审查、吊销许可等方式限制记者的报道。最终,对公众隐瞒了核弹长期的致死性放射影响,85% 的受访者支持对日使用原子弹,将原子弹纳入主力武器也逐渐变得顺理成章。
★ “让读者有机会亲历历史”——统计数字背后,调查记者对真相的执着追踪。
当死难者数字统计与人无关,当美国民众沉浸在拥核武器时,本书细致展现了约翰·赫西如何获得赴日许可、绕过军方管控、找到了他的主人公、将资料带回美国,并以虚构文学的方式,放弃宏大叙事,重拾凡人视角,以广岛六个普通人的遭遇让读者“进入人物、成为人物”,揭示出蘑菇云下的核爆真相。
★ “挖掘深入幕后才能获得的事实”——《纽约客》团队的坚持与“肆意妄为” 。
1946年8月31日,《纽约客》以专号刊发《广岛》,使其成为“反响最强烈的新闻报道之一”。一家在创刊初期以幽默刊物定位的杂志为何能为其他媒体所不能为?本书围绕《广岛》报道的成形,描画了《纽约客》的两位灵魂人物以及整个团队是如何顶住“关门大吉”的压力协助赫西完成报道并通过报道审核的。
★ “他们不想被愚弄,他们可以直面真相” ——一窥未来战争面貌,质疑主事者决定。
本书还将视线转向该报道的读者以及做出投放原子弹的主事之人,展现了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不同意见以及应对方式。《广岛》虽刻意避开了涉密材料,也未质疑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但是它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到主事之人,去反思对日投放原子弹的后果以及对新闻报道的钳制。
★ “记忆的淡化或缺失才是对核威慑真正的威胁”——社交媒体当下,一针适时提醒剂。
70余年后,赫西通过《广岛》试图打破的苦难叙事审美疲劳和极端对立卷土重来,海量即时新闻不断涌现,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充斥着网络。本书通过重述《广岛》的出炉,适时提醒我们,非人化是一切人为灾难的开端,核威慑并未远去,人类有共同的命运。
◎ 内容简介
1946年8月31日,《纽约客》发表约翰·赫西亲赴广岛采访核爆幸存者的报道《广岛》,将核战末日的模样呈现在世人面前。为何约翰· 赫西能“抢先世界”,完整呈现核爆后的广岛?为何《广岛》至今仍是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本书作者深入《广岛》幕后,走访三块大陆的多个档案馆,采访《广岛》主人公后人、政要、媒体,还原出《广岛》报道的出炉:“二战”后美国国内普遍的种族情绪、严格的涉核报道审查制度、追逐独家的狂热新闻业;赫西如何辗转进入广岛、找到他的主人公,“放弃上帝视角,重拾凡人眼光”;一本“可有可无”的幽默杂志《纽约客》,其团队如何秉承“挖掘只有深入幕后才能获得的事实”,以专号全文刊发该报道,使之成为其里程碑的作品。
70余年后,在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充斥社交媒体的今天,如何在干瘪的统计数字和大同小异的照片后看到真相,《广岛》这份发自良心的记录是如何出炉的仍是我们现今的一则警世预言,也在提醒我们独立调查新闻的重要。
◎ 图书推荐
一部构思巧妙、研究无懈可击的书,应该和赫西的《广岛》一起摆在书架上,一起见证无论谁试图压制他们的使命,媒体都有勇气报道真相。——《纽约图书杂志》
布卢姆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研究者和美丽的作家,她似乎毫不费力地完成了她的叙述——这一技巧掩盖了创作这样的作品所需的技能和辛勤付出。《核爆余波》是一个警告,但不是一场论战……一部意图严肃但读起来很愉快的书。原因在于布卢姆完美无瑕的段落,她清晰的叙事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对次要情节的处理和洞见。——《纽约时报》
布卢姆对约翰·赫西如何在《纽约客》上发表报道进行了精彩叙述,也是对无处不在的核战争危险的警示。——《纽约时报书评》
引人入胜……布卢姆精心研究了政府不遗余力阻止公民了解真相的故事,在这个令人深感忧虑的时刻,可能正是每个人应该阅读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这部引人入胜、细致入微的编年史揭示了突破“危险麻醉”的统计数据、向权力说出真相需要付出的努力。——《出版人周刊》
完全引人入胜……事实证明,记者们现在正在努力解决的许多问题,比如放慢速度、讲述一个宏大的故事、讲述一段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悲剧故事,在当时和现在一样困难……——《哥伦比亚新闻评论》
一位无畏的年轻新闻工作者为了解事实真相而与自己的政府斗智斗勇的悬疑传奇故事——《华尔街日报》
最好的新闻报道……在这部紧凑、快节奏的书中,以原子弹爆炸75周年为契机,布卢姆讲述了赫西迅速收集消息、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写作,然后发表了一篇感人至深、几乎难以置信的、令人痛心的文章。——彭博社
一部挖掘历史的作品……布卢姆的叙事在故事中从未停止过。——《柯克斯书评》
《核爆余波》的故事引人入胜,经过精心研究,对生动的细节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书单》
和赫西的作品一样,布卢姆的作品也证明了优秀新闻作品的力量。她出色地再现了赫西作为终极吹哨人的脆弱地位,以及他惊天动地的报道。——Bookreporter.com
《核爆余波》有力地揭示了政府如何编织故事为其所采取的行动辩护,也揭示了关于广岛真实情况的无畏报道。布卢姆孜孜不倦的报道为美国历史上一段未被充分研究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资料。——《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一部精彩的书……《核爆余波》有力地展示了一位勇敢的美国记者如何揭开了20世纪最致命的掩盖事件之一。——原子能科学家公报
研究缜密,文笔优美……本书是一个重要的提醒,最大的故事可能就隐藏在众目睽睽之下。——《国家》
《核爆余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这是一个重大又重要的故事;研究深入,讲述精彩。——丹·拉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晚间新闻》主持人)
在《核爆余波》中,莱斯莉·布卢姆精彩地讲述了约翰·赫西如何创作他的史诗作品《广岛》,这部书对人们看待原子战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人们对他书的记忆已经变得模糊,《核爆余波》则是一个重要的提醒,提醒我们曾经从赫西的报道中吸取的教训。——威廉·J. 佩里(美国第19任国防部部长)
当毁灭世界的核武库几乎被遗忘时,莱斯莉·布卢姆以雄辩的笔触重新发现了约翰·赫西1946年令人震惊的叙事《广岛》背后的故事。这再次提醒我们,即使是一颗小而原始的原子弹也可能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类灾难。——理查德·罗兹(普利策奖得主,《横空出世:核物理与原子弹的诞生》作者)
在记录约翰·赫西如何完成历史上最伟大的新闻壮举之一的过程中,布卢姆本人也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壮举。《核爆余波》是一部节奏明快、报道深刻的启示录。——盖伊·特立斯(美国著名记者、“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
核爆余波的创作者
· · · · · ·
-
莱斯莉·布卢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莱斯莉·布卢姆(Lesley M. M. Blume),记者、作家,剑桥大学历史哲学硕士。关注主题为历史核事件、历史战争新闻以及战争与艺术,作品发表在《纽约时报》《名利场》《国家地理》《华尔街日报》等,著有《整个巴黎属于我》等。
译者简介
李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译有多部作品,包括《协同进化》《两种真相》《黄铜判决》《柏林》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图不尽言
第二章 抢先世界
第三章 麦克阿瑟的封闭王国
第四章 六位幸存者
第五章 广岛二三事
第六章 引爆
第七章 余波
后记
插图
致谢
注释
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电梯厅里摆着一个金属火盆,里面堆满了烟头和揉成一团的退稿通知单:很多作者和画家都想给《纽约客》供稿,但最终未能入选。在这里,才华和机智才是潮流。况且,这压根就不是一份雅俗共赏的杂志:每当《纽约客》的读者数超过30万时,创始人兼主编哈罗德·罗斯都会感到恐慌。(“太多了,”他有一次这样说,“肯定是我们有什么地方做错了。”)自《纽约客》以幽默刊物的定位创刊之初,他就定下规矩,他的这份杂志只面向城市文化精英阶层。正如罗斯1925年创刊时所写,《纽约客》将勤勉不倦地无视“迪比克老妇人”7四那迂腐的敏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抢先世界 -
据广岛市最初估算,超过4。2万名平民2在核爆中死亡。不到一年,这一数字就上升到了10万。据后来计算,截至1945年年底,约有28万人因核爆影响而死,但准确的数字我们可能永远无从知晓。直到今天,广岛的大地上还时常可以挖出人类残骸。“ 挖地半米见白骨,”广岛县知事汤崎英彦(Hidehiko Yuzaki)说,“我们就生活在白骨之上。不单是(核爆)震中,整个城市都是如此。”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引言
> 全部原文摘录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 · · · · · ·
喜欢读"核爆余波"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核爆余波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1945年夏,广岛。那一道无声的闪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945年以来,保护世界免受核弹灭顶之灾的,正是关于广岛核爆的记忆。”——约翰·赫西 理想国的一本纪实文学,讲述了1946年一位美国调查记者约翰·赫西在军方高压政策下深入广岛核爆区走访幸存者,用他们的证言,揭示核武器极端反人类的可怕真相。赫西书写的广岛故事是 20 世... (展开)“挖掘只有深入幕后才能获得的事实”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当核爆的尘埃落定,真相是否也能呼之欲出呢?历史从来不是重蹈覆辙的故事,而是用一个有一个未解之谜让我们去寻找真相。 很多事情都应该有一个答案,但是胜利者或者说一些人总想掩埋真相。毕竟来时路充满了黑历史总是不太光彩。时至今日广岛县的人依然生活在白骨之上。曾经28万... (展开)《核爆余波》历史的记录者
> 更多书评 29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Simon Schuster (2020)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尖端 (2022)暂无评分 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暴力:呈现、反思与解毒 (🦉的瓦涅密)
- 书单|理想国2025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2025阅读明细╗ (深夜球迷)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5 (普照)
- 关于日本 (雪夜拾花)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0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核爆余波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白璐 2025-03-05 17:26:30 上海
是一部关于一篇揭露真相报道的传记,读来很动容,为当年那些站在整个人类文明高度为了良知和人道主义发生的记者和媒体人世界表达衷心的敬意。不得不感慨即使在美丽国的体制下,曾经追求的普世理想也不复存在…
0 有用 water 2025-03-03 15:24:05 吉林
叙事的手法有些平淡,主视角是写广岛这部书的诞生的前因后果,从各个角度看当时政府对待此次行动上的鲁莽和残忍,看的时候很难过,本来是终止罪行,但确实是用另一种罪行进行终止,反而加大了人间悲剧,虽然描写幸存者和核爆波及者的描述不多,但在只言片语中也能感受到那种生理性的生不如死…看过还是心有余悸,在当今这种国际关系下,这样题材的书可以警示人们不要再重蹈覆辙…
0 有用 尤里卡 2025-05-03 22:31:15 河北
1946年8月31日,《纽约客》刊发《广岛》,呈现了核战末日的黯淡景观。约翰·赫西是如何创作出这篇报道的呢,莱斯莉·布卢姆的《核爆余波》还原了这个艰难的过程,展现了一位调查记者的责任和担当。这是《广岛》后又一次有力的“余波”,也是一部让人深思的著作,让我们思考新闻审查、媒体伦理、种族主义以及背后的道德与人性。这也让我想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剧作家博马舍剧本《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句话——“若批评不自由,... 1946年8月31日,《纽约客》刊发《广岛》,呈现了核战末日的黯淡景观。约翰·赫西是如何创作出这篇报道的呢,莱斯莉·布卢姆的《核爆余波》还原了这个艰难的过程,展现了一位调查记者的责任和担当。这是《广岛》后又一次有力的“余波”,也是一部让人深思的著作,让我们思考新闻审查、媒体伦理、种族主义以及背后的道德与人性。这也让我想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剧作家博马舍剧本《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句话——“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一个肌体健康、运转良好的公民社会应该营造一个良性的公共讨论空间,允许公民批评政府,并赋予新闻业更多权利去监督公权力的行使,发挥“第四权”的舆论监督作用。 (展开)
0 有用 麒麟 2025-04-15 15:56:51 北京
美国的记者作家约翰·赫西突破美国政府的消息封锁,深入广岛废墟进行深度调查,通过观察和采访,记录了原子弹轰炸之后的人间惨状,这本书揭露了整个事件的前后,内容非常震撼,残酷,也引人深思。
0 有用 声音止痛剂 2025-03-23 11:30:15 江苏
文字精炼流畅,配图和资料来源详细,认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