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本书中,作者武志红从一位心理学者的角度,结合了大量现实案例,向我们揭示了如何打破人际间那堵自恋的墙,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密游戏,让自由与支持重新回到家人之间、爱人之间。通过放弃权力与控制,使自恋变成真爱。
    
  
  
    为何越爱越孤独的创作者
       · · · · · ·
  
- 
              
                  
              
              武志红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人这一辈子,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做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
我算是幸运,找到了心理学,现在深信,这就是我要做的事。这样写的时候,还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一点使命感。
但走到现在,也是一波三折。
先是考大学。我是1992年考上北大的,因为是高考暴发户,成绩不足以被录入北大最热门的两个专业——生物化学和无线电电子,最终被拨到心理学系来。当时,信誓旦旦要进北大后转系。不过,读了一个月的心理学书,我就对自己说这才是我真正想学的!
接着,到了大二,已看了不少心理学著作,越发喜欢,于是立下志向,做一名最好的心理学者。但2001年研究生毕业时,这个志向已严重动摇了,最后鬼使神差地进入了《广州日报》社,做起了国际新闻。我这人做一行爱一行,国际新闻越做越投入,最终开始梦想成为一名国际问题专家。
剩下的就是第三折了。2005年,因...
人这一辈子,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做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
我算是幸运,找到了心理学,现在深信,这就是我要做的事。这样写的时候,还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一点使命感。
但走到现在,也是一波三折。
先是考大学。我是1992年考上北大的,因为是高考暴发户,成绩不足以被录入北大最热门的两个专业——生物化学和无线电电子,最终被拨到心理学系来。当时,信誓旦旦要进北大后转系。不过,读了一个月的心理学书,我就对自己说这才是我真正想学的!
接着,到了大二,已看了不少心理学著作,越发喜欢,于是立下志向,做一名最好的心理学者。但2001年研究生毕业时,这个志向已严重动摇了,最后鬼使神差地进入了《广州日报》社,做起了国际新闻。我这人做一行爱一行,国际新闻越做越投入,最终开始梦想成为一名国际问题专家。
剩下的就是第三折了。2005年,因为诸多因素,我又回到心理学的道路上来,开始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
虽然做国际新闻的感觉不错,但回到自己理想的道路上的感觉更好!感谢这个专栏,它可以让我无比投入地工作,并享受工作。
目录 · · · · · ·
11/ 我们都有一堵超级自恋的墙
19/ 远离你自我实现的陷阱
27/ 我们都是受虐狂?
39/ 我们为什么爱评价?
49/ 尊重你的选择,走出自恋幻觉
· · · · · · (更多)
11/ 我们都有一堵超级自恋的墙
19/ 远离你自我实现的陷阱
27/ 我们都是受虐狂?
39/ 我们为什么爱评价?
49/ 尊重你的选择,走出自恋幻觉
59/ 过火的自信=自卑?
68/ 低挫折商是怎么被炼成的
77/ 溺爱=过度的阻碍
83/ 她好乖,但好可怜
87/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92/ 他们为什么好吃
99/ 非黑即白:三月婴儿的游戏
109/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上)
119/ 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下)
129/ 夫妻吵架:隐秘的权力斗争
136/ 最远的距离是咫尺天涯
141/ 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
148/ 长江七号:我们共同的梦想
153/ 爱的炮灰
161/ 吸引力法则:成功的奥秘还是自恋的幻觉?
170/ 对我影响最大的6本书
179/ 谎言与虚无
184/ 师生恋=情感“乱伦”
190/ 她们为何爱上奥地利乱伦父?
196/ 对奥地利乱伦父的心理分析
204/ 愚孝是怎样炼成的——对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212/ 人善被人欺!为什么?
221/ 警惕替死鬼心理
227/ 是什么令他们如此嚣张
235/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241/ 缺乏自我:希拉里败选的根源
250/ 萨科齐总统:一个不合时宜的幻觉游戏
255/ 埃蒙斯:两让金牌得到了什么好处?
260/ 陈冠希:请偷走这部相册吧
266/ 姚明:最大优点的另一面是致命缺点
272/ “开心果”肥姐:越快乐,越悲伤
277/ 范跑跑:宏大的理由只是自欺的泡泡
282/ 地震后,我们为什么愤怒和内疚
292/ 失控爱心或源自你的痛苦
· · · · · · (收起)
"为何越爱越孤独"试读 · · · · · ·
多关照你的内心 经营博客已一年多,逐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篇文章中问我该怎么办的朋友,在其他文章中也会这样做,而那些感谢我帮他们获得了解脱的朋友们,却很少这样做。 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呢? 我想,关键在于他们的着眼点不同。 第一种朋友可以说是喜欢到外面去寻找答案,着眼点在自己之外。我充当着貌似心理医生一..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是必要的,然而,仅靠目标做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强迫式的,有这种动力的人容易焦虑,所以会比较努力,但他们缺乏全神贯注的素质,于是做事会比较马虎,而且会浮在表面上,不能做得非常到位。 拥有全神贯注的素质的人,是能够活在当下的人,他们也会有目标,会有一个全盘规划,但当做事时,他们会关注当下的信息,不仅会细致,而且会享受当下的事情,他们做事的动力是当下产生的快乐,而不是源自未来——其实也是过去——的目标。 - ===================================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这时,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 美国哲人埃克哈特? 托利在他的著作《当下的力量》称,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被思维给控制住了,当头脑中出现一个念头时,我们不自觉地会去实现它。但如果我们能觉察到思维的流动,既不去实现它,也不与它对抗,那么我们很容易会理解思维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随即就可以从思维中解脱出来。 ======================================== 不管我去哪里做讲座,最后都会有人问类似的问题:请问怎样才能让我的孩子或我的配偶变得更好? 提类似问题的人,都是缩身于“小我”的墙内,并试图将别人纳入到自己的墙内,这怎么可能呢? 试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内心,你一定会发现,你的头脑中有着仿佛永不停歇的念头...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每一个人际关系中都充斥着大量的投射与认同。 一般情形下,尽管我们玩投射,也渴望对方认同,但对方并不是非得这么做不。对方没这么做,我们也不是太失望。 然而,有些人会特别执着,他投射时,抱着强烈的愿望,渴望对方必须以他所期冀的方式回应他,如果对方不这么做,他会严重焦虑,认为对方不爱他。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孤独的游戏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沉浸在这种游戏中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换一种说法即,玩这种游戏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但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 这样一来,这个关系就失衡了。这样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实他在乎的是他投射到你身上的幻想,他会诱导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他会视而不见,他既不关心你的想法,也拒绝真正了解你。 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你会觉得特别受压制,因为你只有按照他所渴望的方式对他,他才会满足,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他都不会满意。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中藏着一个“你必须如此,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它的完整表达是:“我以我的好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不过,玩这个游戏的人,通常只意识到前半句,即“我对你好,你也该对我好”,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发出的威胁信息。但作为被投射者,你会清晰的感受到这种威胁,你感觉自己没有选择权,你不能按照你的意愿对他表达你的好,否则他会不满意,而且你还会付出代价。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为何越爱越孤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为何越爱越孤独"的人也喜欢 · · · · · ·
为何越爱越孤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2 条 )
我自以为是的爱,是你心底最深的痛。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 两句话,两个人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一个懂得,一个理解,说尽了爱的缘由,也说透了爱的本质。 但生活中的我们却常常以爱的名义,给我们所爱的人最深的伤害。一如武志红所写的这部书《为何越爱越孤独》一般,让两颗... (展开)越了解自己,越深爱孤独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文治图书·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8)7.8分 723人读过
- 
        
            
              
                
  
    每满100减50,满百+1元换购文创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心智成长路径 (蓝蓝的紫)
 - 豆瓣人多·势众·好评图书_1 (安地)
 - 人生&心理学&哲学 (rink)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为何越爱越孤独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我的苦難史30天30夜也講不完 2010-04-11 20:18:23
恶俗的书名恶俗的封面恶俗的插画都让多少人错过了这本好书啊
1 有用 @止止 2011-12-03 00:59:54
每个人都很自恋;关注自己的内心
1 有用 竹子_随波逐浪 2013-12-09 11:49:48
讨论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重要关系背后的心理动力和互动机制,只有通透的自我觉察能帮助我们穿透各种表象,直抵爱的真义,体验到“我和你”的难得相遇,而不是“我和它”。。
0 有用 胖大魔 2011-05-28 18:55:54
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呢? 我想,关键在于他们的着眼点不同。 第一种朋友可以说是喜欢到外面去寻找答案,着眼点在自己之外。我充当着貌似心理医生一样的权威人物,所以他们认为我知道答案是什么。 第二种朋友则是喜欢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且着眼点在自己身上。所以,哪怕我的文章再好上许多倍,他们也不会轻易去求我指点。 不仅如此,所谓的办法也常常是一种外在的倚仗... 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呢? 我想,关键在于他们的着眼点不同。 第一种朋友可以说是喜欢到外面去寻找答案,着眼点在自己之外。我充当着貌似心理医生一样的权威人物,所以他们认为我知道答案是什么。 第二种朋友则是喜欢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且着眼点在自己身上。所以,哪怕我的文章再好上许多倍,他们也不会轻易去求我指点。 不仅如此,所谓的办法也常常是一种外在的倚仗。着眼点在外部的人,会更难容忍模糊状态,喜欢一切都是清晰可见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清清楚楚,顺着这样一条确定的路就可以抵达终点。他们并不会惧怕麻烦,只是希望有一条明确的路而已。 着眼点在内部的人,会比较能容忍模糊状态,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内部的感受,会更关注自己内在的 (展开)
2 有用 龙泉寺图书馆 2010-05-25 22:04:48
崔晓姗于2010年5月21日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