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在难以喘息的当代生活,人们在策划一场逃离
从“唯一正常”的生活逃走,从原 生家 庭、社会关系、狗屁工作中逃走,我们将通往何处?
·
一场将自己作为试验品的生活实验 ——“不想要的就不要了!”
买一间两三万元的房子,囤积食物、养猫
不上班,不社 交,不恋爱,维持最低欲望的 生活,脱离轨道,与人隔绝
·
追踪三年,从赛博角落到废弃都市,走入陌生人紧闭的家门
资深记者李颖迪探索我们这一代疲倦但仍拥有微小勇气的心灵
·
许知远、杨潇、袁长庚、杜强联合推荐
“对倦怠时代一次身体力行的求解,一次重要的疗愈。”——杨潇 作家,著有《重走》
·
🏆豆瓣年度社会纪实图书
☆刀锋图书奖·年度非虚构作者
☆界面年度荐书
☆中信书店年度十大好书
☆《凤凰网读书》年度推荐图书
☆2024收获文学榜·非虚构榜
·
鹤岗,东北边陲之城,因极低的房价而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头条。
在鹤...
在难以喘息的当代生活,人们在策划一场逃离
从“唯一正常”的生活逃走,从原 生家 庭、社会关系、狗屁工作中逃走,我们将通往何处?
·
一场将自己作为试验品的生活实验 ——“不想要的就不要了!”
买一间两三万元的房子,囤积食物、养猫
不上班,不社 交,不恋爱,维持最低欲望的 生活,脱离轨道,与人隔绝
·
追踪三年,从赛博角落到废弃都市,走入陌生人紧闭的家门
资深记者李颖迪探索我们这一代疲倦但仍拥有微小勇气的心灵
·
许知远、杨潇、袁长庚、杜强联合推荐
“对倦怠时代一次身体力行的求解,一次重要的疗愈。”——杨潇 作家,著有《重走》
·
🏆豆瓣年度社会纪实图书
☆刀锋图书奖·年度非虚构作者
☆界面年度荐书
☆中信书店年度十大好书
☆《凤凰网读书》年度推荐图书
☆2024收获文学榜·非虚构榜
·
鹤岗,东北边陲之城,因极低的房价而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头条。
在鹤岗神话的背后,是一座座同样资源枯竭、经济衰退、被世人遗忘的城镇,河南鹤壁、安徽淮南、河北燕郊,以及一个个具体的、迷茫的、涌向那里的年轻人。这是一群逃离者的故事,也关乎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
买一间两三万元的房子,囤积食物、养猫,不上班,不社交,不恋爱,靠积蓄维持最低欲望的生活,与人隔绝。从互联网的隐秘角落,到大雪覆盖的边缘小城,作者李颖迪为我们展现了人们如何策划和实践自己的逃离。
她记录了逃离者的来处——富士康工人、保安、平台客服,这些工作给人的压缩感与漂泊感,还有冷漠疏离的家庭,无法寻得的爱意;也与他们共度脱轨后的人生——在鹤岗,面对漫长的黑夜,窝在温暖的旧房子里,讨论生的意义,以及,孤独的死。
这是一次漫长的旅途,闯进被雪封闭的城市,走入陌生人紧闭的家门,也试图探索我们这一代疲倦但仍拥有微小勇气的心灵:说到底,如何才能得到自由呢?自由又将带我们通向何方?
·
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原来一群年轻人是以这样的方式应对时代。逃逸或是一种怯懦,也可能是一种勇气,一些时候,我们需要脱轨来辨认自身。李颖迪的观察与行文皆细腻、敏锐,若能再对时代语境有更深入的呈现,就更为完美。——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对倦怠时代一次身体力行的求解,可能也是一次重要的疗愈。——杨潇 作家,著有《重走》
《逃走的人》象征着新一代纪实作者的某种态度。他人的世界不再只是抵达“文明”、“公正”或“理想”的文字中介,写作不再因其不可置疑的道德优越性而板起脸来教训人。相反,他人是作者散落于人间的无数镜像,写作是破除“他-我”二元、恢复生活自身情感粘连状态的寻常功课。颖迪的文字和她笔下的人物一样,有一种让人心动的朴拙和踟蹰。“逃”,有的时候是故作决绝的牵绊,是看似毁弃的重建。在这场时代造就的游戏当中,规则、路径、方法、主张,无一明确,常常是还未声张就已经气馁。一切都尚未完成,甚至连写作本身都带有失败的气息。别慌,我确信这个文本的意义在于未来,在于告诉后来者曾经的“今天”如何成为造就“明天”的“昨天”。——袁长庚 教师、人类学学者
我在想,如果我来写这本书会怎么写,也没有具体的想法。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在一个光滑的玻璃上向下滑行,直到堕入虚无,而让我们免于这种坠落感的,无非是在滑行时奋力抓住点什么,财富、家庭、成就,你知道没有什么意义,唯一的意义只是减缓下坠时的恐慌之情——甚至在设法抓住它们的时候,你也知道毫无意义,有意义的只是抓住本身。这实在是生而为人最幻灭的地方。读李颖迪的故事,我的这种想法变得非常具体。——杜强 媒体人、非虚构作家
逃走的人的创作者
· · · · · ·
-
李颖迪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颖迪,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先后供职于《智族GQ》《时尚先生esquire》,长期从事非虚构写作,也在试着写小说。
目录 · · · · · ·
出走
隐居吧
第二部分
一通电话
雪城
水母
不同的房子
倒计时
生活实验
第三部分
一间公寓
第四部分
“把坑填满”
剧本杀、饭局与猫
离开鹤岗
第五部分
无人知晓
离开的,留下的
围墙中的故乡
致谢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鹤岗,我见到的这些人似乎生长出某个新的自我,它决定脱离我们大多数人身处的那个社会——要求房子、教育、工作、自我都要增值,利用每分每秒产生价值,好像时刻在填写一张绩效考核表的社会。遍布生活的焦虑感,弥散的不安,人们不敢停歇,自我鞭笞,自我厌倦,有时还会服用阿普唑仑片。这些选择来到鹤岗的人停了下来,像是进入一种生活实验,实验品则是他们自己。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有点危险,但也许,这首先是她(他)自由的选择。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生活实验 -
在北京,我和朋友吃着饭,聊到房子。 朋友在南三环跟人合租,室友之间的了解就是租房软件上的介绍:性别/职业/星座。房子是两居,各自有密码锁。公共空间各享一半:冰箱三层,从第二层的中间隔开,上下一人一半。厕所里,牙刷、牙膏、手纸也保持距离。输密码,回房间,两个合租的人像两个影子进入各自的洞穴里。他们离得如此之近而又毫无联系。隔着墙,互相听见对方拿快递、上厕所,偶尔在厨房看见对方来不及收拾的碗筷。两年里,他们几乎没说过话。 “有时候真想离开北京啊。”朋友说。 那天我们吃饭排队接近一小时。坐在街边等位时,天光变暗,梧桐快落叶了。身后的餐馆人声鼎沸。看着大众点评上的套餐、优惠券、秒杀,我们接着聊起乏善可陈的工作,兴致寥寥。 谈论工作的意义似乎早就过时了,太热情了甚至显得傻。“工作就是工作。”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我们说起工作,说的是绩效和KPI,不是它的乐趣、意义和自我实现。当时仍在新冠流行期间,它更加剧了某种困顿感和停滞感。但我们其实也害怕真的停下一离开既定轨道,比如辞职了,之后还能找到下一份工作吗?就这样迟疑着,踌躇着,不满意想走,想走又不敢走。明明还“年轻”,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这不应该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吗? 我聊起了隐居吧。“这些人说走就走了。”就像离群的羊,离开大路,走向了自己的小路。 我决定去见这些人,近距离观察他们。 我想知道,出走后,他们是不是真的得到了期许中的自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隐居吧
> 全部原文摘录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 · · · · · ·
喜欢读"逃走的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逃走的人"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脏活 7.7
-
- 盐镇 8.5
-
- 格外的活法 8.2
-
- 去家访 8.1
-
- “我们赞成差别对待” 7.4
-
- 多谈谈问题 8.5
-
-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 8.6
-
- 污名陷阱 7.7
-
- 见树又见林 8.7
-
- 北欧向左,美国向右? 7.9
逃走的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2 条 )
论坛 · · · · · ·
| 书里大多都养英短蓝猫 | 来自卡尔兹 | 2025-07-26 15:28:55 | |
| 书中57页是不是有误? | 来自-当爱已成往事 | 1 回应 | 2025-06-21 01:55:12 |
| 王荔的号 | 来自顽主 | 1 回应 | 2025-05-16 23:46:34 |
| 怎样才能免费看书啊 | 来自豆友uf0S85qmCc | 7 回应 | 2025-03-02 12:02:21 |
| 另一种逃离的人 | 来自勿忘初心 | 2024-11-14 23:39:30 |
> 浏览更多话题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小清新 (HHz)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九月工作室 (パンパンパンダ)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读书破万卷 (正颐Vick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023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逃走的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270 有用 柴 2024-08-18 23:04:37 北京
全书弥漫着淡淡的死感,所有人,包括作者的生活碎片一起织成了一张网,像书中提到的磨砂玻璃——雾一样似乎并没有将一切封死,可是透过它又什么都看不到。所有人就在这样的网底下呼吸,在大雪天哈气,有时也拍打玻璃。
43 有用 woaipotter 2024-09-20 17:37:22 黑龙江
作为一个鹤岗人,这本书读起来非常的让人不适,不知道是不是写作方法的原因,让人觉得充满了俯视。逃走这个词儿本身就是贬义更多一点,是一种没有办法适应主流生活的被动选择,而不是主动选择。我也认识新鹤岗人,但是她们并不是书里描述这样。
146 有用 Fremindane 2024-08-20 00:55:23 福建
❄️️💧🏃🏻♀️🪼🌨️ 王荔父亲在多年前就亲手杀死了女儿,如今却在寻觅凶手…被父权家庭和社会驱赶和流放的我们,选择主动逃离是种更好听的说辞。有人幸运地跨过国界,拥抱更广阔的世界,而困在界内的人,只能闭门守住内心的和谐。
22 有用 Grey. 2024-08-24 22:35:22 北京
作为一个每天被恶心的现实世界恶心的工作恶心的领导折磨的深度社恐患者,这本书成了我最近的精神乌托邦,每天只读一点,舍不得读完
37 有用 噶桑玛 2024-09-09 01:13:27 北京
写得挺一般,达不到出版物的要求。无论是文学价值还是社会学价值都不高,流于表面。宣传的倒是很卖力,这种社会热点的非虚构写作肯定是畅销,但读起来没什么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