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十月文化
出版年: 2022-9-1
定价: 55.00
装帧: 精装
丛书: 新经典·黎紫书作品
ISBN: 9787530222317
内容简介 · · · · · ·
✨ 黎紫书 首部长篇小说
✨《亚洲周刊》“2010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
✨ 第11届花踪文学奖
✨ 2011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 第四届“红楼梦奖”专家推荐奖
※编辑推荐※
✨ 十年之后 重版出来
✨ 书中之书 叙述中的叙述
✨ 向已然消逝和终将消逝的一切,Say Goodbye!
✨ 在《流俗地》之前,黎紫书曾经毫无保留,将自己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才情,灌注在《告别的年代》之中。
逃离的男子,焦灼的女子。迷失的文字,潮湿的小城。暂停在歌声中的交错时空,与兀自流动着的命运。
《流俗地》诞生之后,回首这些似曾相识的元素,《告别的年代》无疑有了新的生命。在退回生活本真之前,它保留着年轻作家身上难得的才气与野心。
※内容简介※
你在读这本书。
这是一部小说,长篇。
它看起来很古老,
但几乎找不到被翻动过的痕迹。
它的页码居然从513开始,
似乎这书...
✨ 黎紫书 首部长篇小说
✨《亚洲周刊》“2010年全球华文十大小说”
✨ 第11届花踪文学奖
✨ 2011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 第四届“红楼梦奖”专家推荐奖
※编辑推荐※
✨ 十年之后 重版出来
✨ 书中之书 叙述中的叙述
✨ 向已然消逝和终将消逝的一切,Say Goodbye!
✨ 在《流俗地》之前,黎紫书曾经毫无保留,将自己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才情,灌注在《告别的年代》之中。
逃离的男子,焦灼的女子。迷失的文字,潮湿的小城。暂停在歌声中的交错时空,与兀自流动着的命运。
《流俗地》诞生之后,回首这些似曾相识的元素,《告别的年代》无疑有了新的生命。在退回生活本真之前,它保留着年轻作家身上难得的才气与野心。
※内容简介※
你在读这本书。
这是一部小说,长篇。
它看起来很古老,
但几乎找不到被翻动过的痕迹。
它的页码居然从513开始,
似乎这书的第1页
其实是小说的第513页……
“你” 是一个少年,住在一家叫“五月花”的老旧旅馆里。母亲因病去世后,你循着母亲的遗言,到图书馆沉寂的角落,翻出一本“大书”,即《告别的年代》。
杜丽安是街头流动小贩的女儿,机缘巧合,嫁给了比自己年长二十多岁的黑社会小头目钢波。她并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是小说《告别的年代》中的主人公。
“你”读完这书,杜丽安的故事渐渐走向明朗,而你黯淡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名家推荐※
不论是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书都优以为之。而营造一种秾腻阴森的气氛,用以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戏。
——文学评论家 王德威
马华女性书写第一人。
——文学评论家 郑树森
在文学条件异常贫瘠的马华文坛,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黎紫书都是个奇迹。
——著名作家 黄锦树
我觉得这本小说,或可视做某种失传小说技艺的活生生复现,华丽的戏台从不可能的虚空被汹涌创造出来。作为读者,我觉得无比幸福;作为同代华文小说创作者,我觉得她是屈指可数、顶级的、恐怖的对手。
——著名作家 骆以军
告别的年代的创作者
· · · · · ·
-
黎紫书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黎紫书,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自1995年以来,作品多次获得花踪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南洋华文文学奖等,个人曾获“马来西亚优秀青年作家奖”、“云里风文学奖”年度优秀作家奖、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奖”等。长篇小说《流俗地》获《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好书、2021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等。已出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微型小说集以及散文集等著作十余部。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作为小说家,我们的工作就是以小说对抗匮乏,拒绝遗忘,建造持久而且具意义的世界。在文学类型中,长篇小说最接近一种世界模式。我们唯有利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去抗衡或延缓世界的变质和分解,去阻止价值的消耗和偷换,去确认世界上还存在真实的事物,或事物还具备真实的存在,或世界还具备让事物存在的真实性。纵使我们知道长篇小说已经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文学形式,但是作为长篇小说家,我们必须和时代加诸我们身上的命运战斗,就算我们知道,最终我们还是注定要失败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27页 -
你想哭。这是个美满的日子。长假中的年轻男女携手走在开满阳光的路上。你已经穿过一夜忽明忽暗的雾障,推开那一道进入“明日”的大门。外面天晴,你步行下楼,到了闸门那里,天光兴盛,人世的声浪向你扑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告别的年代"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告别的年代"的人也喜欢 · · · · · ·
告别的年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2 条 )
> 更多书评 62篇
论坛 · · · · · ·
| 呃,算是作者一个小小疏忽吧 | 来自Mandy | 2 回应 | 2025-09-03 23:38:59 |
| 丽安的拼音,连在一起就是刘莲的“莲” | 来自momo | 1 回应 | 2025-02-23 19:40:26 |
| “你”与J | 来自内存告急 | 3 回应 | 2023-08-22 21:58:57 |
| 1和2的一点疑惑:杜丽安最后变成妓女了吗? | 来自三尺微命 | 4 回应 | 2023-07-04 14:58:0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新星出版社 (2012)8.2分 1227人读过
-
The Feminist Press at CUNY (2022)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0)8.3分 11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引进★ (皮特4)
- 书海无涯 (佾云)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人丑就该多读书(Ⅳ) (湖山雨谷)
- 购书单【1】 (波豆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03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告别的年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邹易 2025-03-24 13:41:11 河北
这也是一本《百年孤独》,不过主角换成了小说家,第二人称成功的把读者引渡到书中潮湿氤氲的、浮抹着一撇亮色的平乐居,成为了小说中的“第五人”,看着书中的作者在文字中探究着自己的身世和上一辈的情仇羁绊,看着“第四人”像跟丢实体的影子一样徘徊在段落之间。作者说掌握不了庞大的命题与篇幅,但或许就是这样有序的失控,才让这本小说像玛纳一样神秘且不可掌控,充满各种想象和可能性。也应该是第四层的玛丽安娜·杜,这个最... 这也是一本《百年孤独》,不过主角换成了小说家,第二人称成功的把读者引渡到书中潮湿氤氲的、浮抹着一撇亮色的平乐居,成为了小说中的“第五人”,看着书中的作者在文字中探究着自己的身世和上一辈的情仇羁绊,看着“第四人”像跟丢实体的影子一样徘徊在段落之间。作者说掌握不了庞大的命题与篇幅,但或许就是这样有序的失控,才让这本小说像玛纳一样神秘且不可掌控,充满各种想象和可能性。也应该是第四层的玛丽安娜·杜,这个最符合作者形象的角色,把自己的身世糅合进了前三层,才让我在读的时候一度泪流不止。这部小说无需做出像《百年孤独》一样的人物关系表,在每一层故事中自由来去应该才是作者的本意。 (展开)
1 有用 小河有姜 2022-12-06 20:15:38 湖南
关于《流俗地》和《告别的年代》究竟谁更好,仿佛可以在评论区开一个小辩论会了,在我看来,答案毫无疑问是《告》,原因有三:1⃣️《告》虽然叙事虚虚实实,人物纠纠缠缠,但是气韵始终是通畅的,笔力很厚重2⃣️好的故事和文学当然不分先进或者落后,但是《告》的写法确乎是更现代的,3⃣️从人物数量和图景看来,《流》固然更宏大,但是也失之零散,因为主角银霞作为一个盲人,无法出现在每个故事里,而《告》虽然分了“你”... 关于《流俗地》和《告别的年代》究竟谁更好,仿佛可以在评论区开一个小辩论会了,在我看来,答案毫无疑问是《告》,原因有三:1⃣️《告》虽然叙事虚虚实实,人物纠纠缠缠,但是气韵始终是通畅的,笔力很厚重2⃣️好的故事和文学当然不分先进或者落后,但是《告》的写法确乎是更现代的,3⃣️从人物数量和图景看来,《流》固然更宏大,但是也失之零散,因为主角银霞作为一个盲人,无法出现在每个故事里,而《告》虽然分了“你”和杜丽安及虚构的小说好几层,但是出去之间人物却是贯通的。 (展开)
35 有用 赫恩曼尼 2022-10-04 17:12:52 北京
黎紫书的本事在于,单纯借由文字完成了时空的极大拓展。阅读她的作品,总能感到自己穿梭在不同的时空中——与不同面孔的人、不同纬度的时间、异质化的空间相逢。虽然对于这部小说层层嵌套的叙事结构无法达成阅读情感上的共鸣,尤其第二人称叙事本身风险就相当大。但依然佩服她渴望讲述一个庞大的命运故事的勇气。
3 有用 刚刚放下书~ 2022-11-06 21:03:52 广东
就是三个故事交叉轮着写呀!其实把它们各自排版,起三个标题,就是一部作品集了嘛。最好看的是杜丽安 钢波 刘莲 这些人物所在的故事,这个可以给到四星的。 第二个:“你” 细叔 玛纳 这个一般般,读读无妨。至于第三个: 韶子 第四人 之类的作家评论类,真的大可不必加进这本书,去掉更好。
2 有用 良宋 2022-10-28 17:39:23 福建
1>2>3。杜丽安的故事好精彩,但我偏爱五月花。唯一的遗憾是它们之间隐蔽的联系如同小说结构的刻意被昭然若揭时必将失落。生活已经一塌糊涂,却没有一个能指望的人。黎紫书的奇妙就在于明明下一步就要矫情了,但她偏偏往平淡里写,写得日常,叫人忍不住也有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