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不想在养老院、也不想在医院,而是在自己熟悉的家中、以自己的方式迎来最后的时光——这恐怕是很多人对自己晚年的期许了。
在《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中,上野千鹤子通过对日本的医疗、看护、护理等最新情况的全面调研,分享自己为晚年生活所做的准备,带给读者“一个人在家带着尊严离世可以实现”的信心。在老龄化社会日益临近、独居人口逐渐增多的当下,上野千鹤子的观察和心得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编辑推荐】
继“一个人的老后”系列,上野千鹤子再推全新重磅力作,全面展现日本最新养老、护理情况,详细分析不同养老方式利弊;
直面老龄化社会难题,击退 “孤独死”恐慌;
独居者老后只能去养老院或者医院吗?安乐死、尊严死是一种正义吗?患上认知障碍症的老人能居家养老吗?
日文版上市一年,加印14次,发行24万册;
毛丹青、淡豹 联合推荐;
【名人评价及推荐】
我没有家...
不想在养老院、也不想在医院,而是在自己熟悉的家中、以自己的方式迎来最后的时光——这恐怕是很多人对自己晚年的期许了。
在《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中,上野千鹤子通过对日本的医疗、看护、护理等最新情况的全面调研,分享自己为晚年生活所做的准备,带给读者“一个人在家带着尊严离世可以实现”的信心。在老龄化社会日益临近、独居人口逐渐增多的当下,上野千鹤子的观察和心得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编辑推荐】
继“一个人的老后”系列,上野千鹤子再推全新重磅力作,全面展现日本最新养老、护理情况,详细分析不同养老方式利弊;
直面老龄化社会难题,击退 “孤独死”恐慌;
独居者老后只能去养老院或者医院吗?安乐死、尊严死是一种正义吗?患上认知障碍症的老人能居家养老吗?
日文版上市一年,加印14次,发行24万册;
毛丹青、淡豹 联合推荐;
【名人评价及推荐】
我没有家人,基本上是一个人生活。现年72岁。未来也会继续走着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被认定为需要看护的级别,然后一个人静静地死去。如果某天我的死亡被人发现,我不希望被人们认为是“孤独死”。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动机。——上野千鹤子
这本书让你了解日本人的生死观,很日常很真实。同时,上野千鹤子对医疗、看护、“孤独死”等方面的发现和洞见,也令人深思。——毛丹青
这是本相当激进的书。上野千鹤子给出了高度老龄化社会面对的问题,以及一种将“护理去家庭化”与“居家生活”相结合的畅想。——淡 豹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的创作者
       · · · · · ·
  
- 
              
                  
              
              上野千鹤子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上野千鹤子,日本著名社会学学者、女性主义学者。1948年生于日本富山县,1977年获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WAN理事长、立命馆大学特聘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代表作有《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厌女》《近代家庭的形成与终结》《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等。
【译者简介】
廖荣发,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厦门大学日语系,兼任早稻田大学日本古籍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日本汉学研究。译著有《美丽村》和《日本和歌物语集》(合译)。
目录 · · · · · ·
第 1 章 “独自一人”不可以吗? 1
“独居者”的数量正在以惊人速度增加 3
数据显示:“晚年的时候,独居者是最幸福的” 7
老两口家庭的生活满意度是最低的 12
独居者既不觉得寂寞也不觉得不安 18
· · · · · · (更多)
第 1 章 “独自一人”不可以吗? 1
“独居者”的数量正在以惊人速度增加 3
数据显示:“晚年的时候,独居者是最幸福的” 7
老两口家庭的生活满意度是最低的 12
独居者既不觉得寂寞也不觉得不安 18
“称心如意的老年生活”需要三个条件 23
第 2 章 对死亡的忌讳已经消失 29
“大规模去世的社会”已经到来 31
死亡的临床情况已经发生改变 34
从“在医院去世”转向“在家中去世” 39
老人病情突变时应该拨打急救电话吗? 43
让子女扛起他们力所能及的负担 49
第 3 章 已经不需要养老机构了 53
我不想去养老机构的原因 55
服务型老年公寓好吗? 59
该把日本列岛搞成“收容所列岛”吗? 64
临终关怀的成本:医院>养老院>居家 67
“在家独自临终”需要花多少钱? 73
第 4 章 “孤独死”并不可怕 81
如果你害怕自己“孤独死”后才被发现,那我想对
你说…… 83
“孤独死”的定义是什么? 87
在守护与监视之间 92
死的时候需要有见证人在场吗? 97
临终见证情结 103
我希望推广“在家独自临终 © 上野千鹤子” 107
第 5 章 患上认知障碍症要怎么办? 111
社会上充斥着容易引起恐慌的言论 113
“新橙子计划”是“毒橙子” 116
你选择被关起来,还是选择吃药? 119
寻求“避难所”的家人 123
独居的认知障碍症患者心情好的原因 125
第 6 章:迈向一个患上认知障碍症以后依然美好的社会 129
你永远不知道谁会患上认知障碍症 131
患有认知障碍症的独居老人真的不能居家养老吗? 133
患上认知障碍症是自作自受吗? 138
社区的作用是“排斥”还是“包容”? 143
认知障碍症患者是怎么想怎么感受的—当事人
现身说法 149
应该委托谁来做“成年人的监护人”? 153
以“大家将来都会患上认知障碍症”为前提 158
第 7 章 死亡可以自主决定吗? 161
“自主决定”停止透析事件 163
生前预嘱有必要吗? 167
关于安乐死的争论 170
“一个人如果没有用,就不配活着吗?” 174
“人生会议”的陷阱 177
你可以一直犹豫到最后 182
追求安乐死的社会,是临终关怀医疗不发达的社会 186
第 8 章 护理保险危矣! 191
独居者可以居家临终吗? 193
护理保险是一个“被虐待的孩子” 195
走向“护理社会化” 197
护理保险的预期效果 209
护理保险的非预期效果 215
不许护理保险开倒车! 224
后记 23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有个孩子害怕被人指责他让妈妈一个人住,就询问他妈妈:“妈妈,你要不要跟我一起住?”这种询问,我在《独居者的晚年》一书中将它称作“恶魔的耳语”。现如今,会说出这种“恶魔的耳语”的孩子已经没有了,而且接受这种邀请的父母也变少了。父母和孩子分户居住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父母和孩子已经达成共识:分户居住能让父母幸福,子女也幸福。而我认为,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老人独居的偏见已经消失了。因为我们已经知道,独居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真的试一下独居生活的话,甚至会觉得竟然挺不错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独居者”的数量正在以惊人速度增加 3  - 
          
对于那些变回“单身贵族”的朋友,不管是因为丧偶还是离婚,我都会对他们说“欢迎回归!”。因为和别人组成家庭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一旦过了该阶段,大家都一样,都会变成独居者。或早或晚,每个人都要回到独自一人的状态。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独居者”的数量正在以惊人速度增加 3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一个人可以在家告别人生吗? 7.8
 
- 
            
         - 高龄化社会 8.1
 
- 
            
         - 结婚由我 7.5
 
- 
            
         - 女生怎样活? 8.2
 
- 
            
         - 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8.8
 
- 
            
         - 将熟悉变为陌生 8.7
 
- 
            
         - 快乐上等 8.0
 
- 
            
         - 我准备好了,变老也没关系 7.3
 
- 
            
         - 女性生存战争 8.5
 
- 
            
         - 毫无意义的工作 7.6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2 条 )
从来如此死、便对么?
> 更多书评 62篇
论坛 · · · · · ·
| 很多高僧大德就是可以了生脱死坐脱立亡。 | 来自青山原无动 | 2022-12-22 12:10:0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文藝春秋 (2021)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所有感兴趣的都要看~~~~~~~ (qianyu)
 - 瑾. 设计 (瑾_Jin)
 - 从#老龄城市#到#后计生中国# (到里斯本看海)
 - kindle 2 (甜賽)
 - 译林上海出版中心书目 (译林出版社)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的评论: 
     feed: rss 2.0
  
 
          
      
                
                
                
                
                
                
                        
                        
29 有用 fushia 2022-07-09 11:44:17
在上野一贯的主张——建立一个弱者能够在其中安居的社会——中,仍然看到了很多有启发性的观点。在结尾上野说,她的研究向来是从一己私利出发的。现在越来越相信,也越来越能理解这句话了。作为女性,作为老年,一己私利意味着如何从弱者的视角出发去看待世界,以及世界与自我的关系。这是一个恒久的命题。
6 有用 Riesling 2023-05-11 22:11:19 重庆
很多观点得出的过程让人难以信服,无法解决我的疑惑啊。
19 有用 喳喳喳 2022-09-28 11:02:26 浙江
上野女士年龄越大,越开始担心养老的问题。一辈子未婚未育,说对这件事不焦虑肯定是骗人,但她让人尊敬的地方在于不是仅仅停留在焦虑,而是认真了解事情的真相,并且尽自己所能争取最好的解决办法。书里讨论的内容和她之前的《一个人最后的旅程》其实一样,只是这次是更切身的体会,而且反复提醒读者:不要拿自己的想法去揣测老人,当你没有老的时候,你根本无从揣测。就好比,很多人认为跟子女同住或子女住得近的老人更幸福,但是... 上野女士年龄越大,越开始担心养老的问题。一辈子未婚未育,说对这件事不焦虑肯定是骗人,但她让人尊敬的地方在于不是仅仅停留在焦虑,而是认真了解事情的真相,并且尽自己所能争取最好的解决办法。书里讨论的内容和她之前的《一个人最后的旅程》其实一样,只是这次是更切身的体会,而且反复提醒读者:不要拿自己的想法去揣测老人,当你没有老的时候,你根本无从揣测。就好比,很多人认为跟子女同住或子女住得近的老人更幸福,但是调查数据显示,独居老人的满意度最高,子女住得近的其次,但是相对的烦恼也很多。和老伴两个人生活的满意度最低。还通过数据表明,指望“生前健健康康,死时十分突然”基本已经不可能实现,因为现在的生活条件下,人们在死亡前男性平均有8年多的虚弱期,女性有12年的虚弱期。 (展开)
1 有用 思齐 2024-08-31 13:27:38 新加坡
在东亚社会,“养老去家庭化”这种理念还让人十分难以接受,尤其咱们老中,不少人抱有对晚年独自死亡的恐惧。这本书最后一章介绍了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以及根植于该制度背后一整套公共治理逻辑,相比较于把压迫通过代际进行传承的人,还是更欣赏向外发疯,争取一种更健全的可能性。
43 有用 kokomi 2022-09-10 11:12:41 浙江
上野老师的书总是那么通俗易懂。她在书中反复确认在家临终的费用,为推广在家临终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