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者:参见M.迪·塞尔托、D.朱利亚和J.雷韦尔的《美女与死人:大众文化的概念》[M. De Certeau, D. Julia, and J. Revel, “La beauté du mort: Le concept de ‘culture populaire,’“Politique aujourd’hui (December 1970), pp. 3–23,正文中引用的那段话见第21页]。 (查看原文)
与饥荒时“各种稀奇古怪的根茎”相对的,是富足时所有人一同进食的“美好的白面包”,而后者是“一场盛宴”。“这就像是 置身于盛宴”,梅诺基曾经这样谈论过天堂:一场无体无止的盛宴,不复有“黑暗与光明”、饥荒与丰足、大斋节与狂欢节的周期变换。大洋彼岸的安乐乡也是一场恢宏的盛宴。谁知道,梅诺基奥心心念念的那个“新世界”,到底与它有多大程度的相似之处呢?
不管怎样,他的话语在那一瞬间令深藏不露的各种托邦的大众起源显现出来,无论这些乌托邦是学者笔下的还是民间流传的,而它们常常都仅被视为纯粹的文学实践。或许,那幅关于“新世界”的图景,事实上却拥有一个甚为古老、与关于某个遥远的繁荣时代的神话传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内核。换言之,它并未打破那种人类历史周而复始的观点,而在一个目睹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新耶路撒冷等众多传奇形成的时代,这是一种十分典型的观点。这些都是不能被排除的。但依然存在的一个事实是,关于一个更加公正之社会的图景,被有意识地投射到了某个非末世论( noneschatological)的未来中。这不是一个人子( Son of Man)高居云端之上的未来,而是像梅诺基这样的人类一一他曾经徒劳无功地试图说服的蒙特雷阿菜的农民们一通过自己的斗争,成为这个“新世界”的开创者和主人的未来。 (查看原文)
不知中文翻译里是不是有错,但读起来很流畅。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在于一种文学的写作方式(注释都在最后且作者没有迫不及待地做文本比对),以小标题串联起叙事与研究,勾勒社会宗教背景,知识传播路径,个人生活的图景,史料运用极为出色细腻。重读也让我回想起本科时的就想到的命题,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性,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体现,本书也试图分析一个人的语言,思想与阅读文本之间的隐秘关联,而这关联被误读,曲解,发散,落于...不知中文翻译里是不是有错,但读起来很流畅。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在于一种文学的写作方式(注释都在最后且作者没有迫不及待地做文本比对),以小标题串联起叙事与研究,勾勒社会宗教背景,知识传播路径,个人生活的图景,史料运用极为出色细腻。重读也让我回想起本科时的就想到的命题,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性,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体现,本书也试图分析一个人的语言,思想与阅读文本之间的隐秘关联,而这关联被误读,曲解,发散,落于纸上成为文字而层层遮蔽起来,揭露的方式必然是文学。(这一部分作者的参考书是埃科的il problema della ricezione ,非常有趣)(展开)
15 有用 邓安庆 2021-07-24 13:15:56
抽丝剥茧地把一名16世纪意大利乡村磨坊主的信仰、知识来源和世界观给呈现了出来,用原始材料重新构建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梅诺基奥。阅读过程中,最迷人的就是看作者如何去“抽”和“剥”,每一章节都很简短,却是层层递进、面面俱到,而梅诺基奥这个人物形象也跃然纸上:这是一个从零星的几本书与农民口头文化汲取营养并构建出一套世界观的“异端分子”,他沉溺其中,却也因此给家人带来灾祸,自己也最终付出了生命代价。
11 有用 小野山 2021-07-18 23:29:19
不知中文翻译里是不是有错,但读起来很流畅。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在于一种文学的写作方式(注释都在最后且作者没有迫不及待地做文本比对),以小标题串联起叙事与研究,勾勒社会宗教背景,知识传播路径,个人生活的图景,史料运用极为出色细腻。重读也让我回想起本科时的就想到的命题,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性,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体现,本书也试图分析一个人的语言,思想与阅读文本之间的隐秘关联,而这关联被误读,曲解,发散,落于... 不知中文翻译里是不是有错,但读起来很流畅。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在于一种文学的写作方式(注释都在最后且作者没有迫不及待地做文本比对),以小标题串联起叙事与研究,勾勒社会宗教背景,知识传播路径,个人生活的图景,史料运用极为出色细腻。重读也让我回想起本科时的就想到的命题,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性,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体现,本书也试图分析一个人的语言,思想与阅读文本之间的隐秘关联,而这关联被误读,曲解,发散,落于纸上成为文字而层层遮蔽起来,揭露的方式必然是文学。(这一部分作者的参考书是埃科的il problema della ricezione ,非常有趣) (展开)
33 有用 黄不知 2021-07-14 21:29:33
是我配不上的学术著作。被以小见大的微观史经典名头吸引过来,行文考据是真的严谨也详实,但读者也真的是需要一定量的宗教历史知识背景,要不然就会像我一样,在大量晦涩的专业术语、理论铺陈间一步一泥泞,读的很狼狈就是了...唯一能真切感受到的是,主角在那个大舆论时代下对自我的坚持,努力走在自省、思考的清醒之路上,对自己认定的真理不懈追求,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33 有用 和菜头 2021-07-10 16:00:11
没想到,还挺好看的。
10 有用 今天也要开心鸭 2021-07-08 13:37:59
真好啊,太好了,文本上有很多的惊喜,即使对宗教题材不感兴趣,也能从磨坊主的故事里看到很多感兴趣的内容。有机会想写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