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待购 (密涅瓦的猫头鹰)
- 近代中国 (J.F)
- 书单|近代建筑技术史 (真的猛士豆斯基)
- 书单|结构论文 (saky)
- 近现代建筑 (demonva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1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再探现代转型的评论:
feed: rss 2.0
订阅关于再探现代转型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野合万事兴 2021-05-25 00:37:51
把技术史放到最关键的位置,以此来检视中国近现代(大致1900-1980)建筑的发展,这可能是对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和视野的可贵补充。80年代以后接受建筑教育且研究建筑史的人里面,能像李海清老师这样熟练地计算结构受力、墙体传热、屋面构造这些硬核技术问题的人,应该不多。但另一方面,李”发现“了技术史这个宝藏,(当然对很多学者来说,从技术史切入建筑史其实是一个”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的问题。)似乎很希望以此... 把技术史放到最关键的位置,以此来检视中国近现代(大致1900-1980)建筑的发展,这可能是对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和视野的可贵补充。80年代以后接受建筑教育且研究建筑史的人里面,能像李海清老师这样熟练地计算结构受力、墙体传热、屋面构造这些硬核技术问题的人,应该不多。但另一方面,李”发现“了技术史这个宝藏,(当然对很多学者来说,从技术史切入建筑史其实是一个”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的问题。)似乎很希望以此把整个建筑史重新写过,所以这本书几乎涉及了与建筑史有关的一切方面:大型建设项目对建筑风格的选择、建筑材料的产业基础、建筑师群体和建筑机构、建筑知识建构,等等。这直接导致此书一些章节缺少丰富的材料、难以形成有效的讨论,因此,虽然已是“再探”,但可能只是技术史视角的建筑史研究的一个开始。 (展开)
3 有用 tracy 2022-04-11 23:25:36
高开低走的写作:前言和序论是标书写作范例,4、5章论证不足。私以为把西南中央大学(自下而上的技术转型)、霍夫曼窑(外来技术转型)、嘉庚建筑(自上而下的技术转型)三组个案写得更充实应该会很好~
1 有用 远古超萌武士 2023-06-04 18:23:11 瑞士
肯定会二读的。这次至少有2星是感情分,因为确实觉得做这一块太不容易了。希望更多人加入吧,多写写案例先,有料才能有叙事。现在空白地带多到令人发指,租界洋楼,唐山工矿,中东铁路,是不是也都涉及建筑技术史呢?中国地界的建筑技术史vs中国人的建筑技术史,这里面的拧巴还要延续吗?期待清华的北京成果,期待同济的上海成果,期待天大的唐津成果,期待华南的岭南成果,回想1950年代的热火朝天,想必本书10年后的再版... 肯定会二读的。这次至少有2星是感情分,因为确实觉得做这一块太不容易了。希望更多人加入吧,多写写案例先,有料才能有叙事。现在空白地带多到令人发指,租界洋楼,唐山工矿,中东铁路,是不是也都涉及建筑技术史呢?中国地界的建筑技术史vs中国人的建筑技术史,这里面的拧巴还要延续吗?期待清华的北京成果,期待同济的上海成果,期待天大的唐津成果,期待华南的岭南成果,回想1950年代的热火朝天,想必本书10年后的再版会大有不同。 (展开)
0 有用 离净语 2024-01-01 21:06:37 江苏
学史有点多,技术-设计分析可以更多
0 有用 大丈夫萌大奶 2023-06-08 09:13:17 江苏
海清老师的文风一如既往的好读,只不过感觉架子拉得太大了什么都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