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2020 全新修订,重磅再版
★入选各大高校人文类必读书单
★入选 得到 每天听本书•镇馆之宝系列
★开卷八分钟 梁文道 评讲
★罗辑思维 推荐图书
★哈佛大学法学博士 奇葩说辩手詹青云 电台评讲
★启发思辨的经典思想实验, 优秀通识教育读本
▶编辑推荐
◎史上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在法律深度、思辨灵 敏度上,没有其他案例可与之相比。它被视作“法理学经典”,一个“非凡的智力成就”
◎本书是法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作者把重要的法律原则冲突具体化,并借此阐述各个法哲学流派的观点
◎本书是激发思辨的优秀通识教育读本,跟随十四位法官严谨而专业的陈词,读者可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养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思想性的书,是具有原创性的法理学思考。尽管用作思考背景的案件是虚构的,法官意见也出于杜撰,但作者提出和思考的一系列问题,却真实而且意义...
★2020 全新修订,重磅再版
★入选各大高校人文类必读书单
★入选 得到 每天听本书•镇馆之宝系列
★开卷八分钟 梁文道 评讲
★罗辑思维 推荐图书
★哈佛大学法学博士 奇葩说辩手詹青云 电台评讲
★启发思辨的经典思想实验, 优秀通识教育读本
▶编辑推荐
◎史上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在法律深度、思辨灵 敏度上,没有其他案例可与之相比。它被视作“法理学经典”,一个“非凡的智力成就”
◎本书是法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作者把重要的法律原则冲突具体化,并借此阐述各个法哲学流派的观点
◎本书是激发思辨的优秀通识教育读本,跟随十四位法官严谨而专业的陈词,读者可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养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思想性的书,是具有原创性的法理学思考。尽管用作思考背景的案件是虚构的,法官意见也出于杜撰,但作者提出和思考的一系列问题,却真实而且意义重大……严谨的法律推理、公开的理性论辩、开放的对话,以及对正义的不断探求……是必不可少的。保有这些品性和能力,我们虽不能轻易达致正义,但接近正义的希望总不至湮灭于黑暗之中。
——梁治平,著名法学家
萨伯对这一经典案例的补充是及时的,富勒的原作在他这里得到了实质性的拓展。萨伯的论述清晰、简洁,他准确地找到了富勒未能讨论的一些问题。
——克雷格•迪卡,北伊利诺伊大学
这本书在法律理论的课程中确实有用武之地,它在教学中将会非常有用。
——桑德拉•E. 马歇尔,斯特林大学
这本书所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但对严肃而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萨伯(作者)
……一个很经典的思想实验……我建议每个对法律有兴趣的人,都应该去看看这本书。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
▶内容简介
洞穴探险者案是美国法理学家富勒于1949年发表的假想公案:五名探险者受困洞穴,为生存“不得不”分食其中一人,被抽签选中的是最初提出该建议、却在实施前反悔的威特莫尔。最终获救的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他们是否犯有谋杀罪?富勒虚构了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的意见,将当时各个法哲学流派的观点纳入其中。1998年,萨伯续写了有关此案的九个新观点,又将20世纪法哲学的新发展引入讨论。
富勒的案例设计精巧,为论证的多向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得以成为各种观点交战的场地。案例本身,连同虚构的法官陈词由此成为法学初学者探讨重要法律原则的必读文本,本书同时也作为激发思辨的优秀通识教育读本而备受推崇。
洞穴奇案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著者简介
彼得•萨伯(Peter Suber,1951—),影响甚广的“开放获取运动”(Open Access Movement,提倡在科研文献发表的同时,将电子文本在网上公布,以便读者免费取阅)的发起人,目前任哈佛学术交流办公室和哈佛开放获取项目主管。1973年毕业于美国叶尔汉姆学院,1978年获西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叶尔汉姆学院哲学教授,也讲授法律、计算机等其他课程。1991年出版专著《自我修正的悖论》。
◎译者简介
陈福勇,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访问学者(2007—2008)。
张世泰,供职于某能源企业办公厅,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德国汉堡大学法律经济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目录 · · · · · ·
导读(一) 摆脱掩耳盗铃的法律形式主义
导读(二) 思想的能力与司法技艺
序 言 史上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
导 言 奇案背后的法理思考
第一部分 4300 年:五位法官,五个观点
· · · · · · (更多)
导读(一) 摆脱掩耳盗铃的法律形式主义
导读(二) 思想的能力与司法技艺
序 言 史上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
导 言 奇案背后的法理思考
第一部分 4300 年:五位法官,五个观点
观点一 尊重法律条文
观点二 探究立法精神
观点三 法律与道德的两难
观点四 维持法治传统
观点五 以常识来判断
最后判决
后 记
第二部分 4350 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观点六 撇开己见
观点七 判案的酌情权
观点八 一命换多命
观点九 动机与选择
观点十 生命的绝对价值
观点十一 契约与认可
观点十二 设身处地
观点十三 判决的道德启示
观点十四 利益冲突?
尾 声
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类生存的通常条件使我们倾向于把人类生活当成绝对的价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牺牲。这一观点有许多虚伪的成分,即便是适用到日常的社会关系中。我们面前的这个案子就能证明这个道理。在移开洞口岩石的过程中,十个工作人员牺牲了。指挥救援工作的工程师和政府官员难道不知道工作人员的作业有危险,会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安全吗?如果说为了营救被困的五个探险者,牺牲这十个人的性命是合适的,为什么我们要说这些探险者达成牺牲一个人以挽救四个人的安排是错误的呢? 我们所规划的每一条高速公路、每一个隧道、每一座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都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把这些工程汇总起来,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建设这些工程项目将会牺牲多少人的性命。统计学家可以告诉你建造一千英里的四车道的混凝土高速公路平均需要付出的生命。然而,我们故意或心照不宣地承受和付出这些代价,因为假设生者所获得的价值远远超过这些损失。如果可以用此来评价在地面上正常运转的社会,我们如何评价被告和他们的伙伴威特莫尔在绝境之中假定的人类生命的绝对价值?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页 -
我们所规划的每一条高速公路、每一条隧道、每一座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都可能危及建造者的生命安全。把这些工程汇总起来,我们可以大致计算出建设这些工程项目将会牺牲多少人的性命。统计学家可以告诉你建造一千英里的四车道的混凝土高速公路平均需要付出的生命。然而,我们故意或心照不宣地承受和付出这些代价,因为假设生者所获得的价值远远超过这些损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观点二 探究立法精神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洞穴奇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洞穴奇案"的人也喜欢 · · · · · ·
洞穴奇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70 条 )
论坛 · · · · · ·
| 请问对小白(非专业)的人可以看懂吗? | 来自阳光倾城_sunny4 | 15 回应 | 2025-06-18 13:42:26 |
| 被翻译劝退 | 来自若寒 | 2 回应 | 2025-03-06 16:30:55 |
| 建了个交流群(关于书籍电影音乐摄影)欢迎来分享... | 来自free | 2 回应 | 2024-07-12 02:02:01 |
| 前页推荐的赵明 | 来自登 | 5 回应 | 2023-11-13 22:59:56 |
| 别在这本上浪费时间了… | 来自JANE | 2023-10-31 19:59:50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9.0分 11792人读过
-
Routledge (1998)9.5分 11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8.9分 479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8.6分 12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含英咀华——总有一本适合你第1辑 (99.9%)
- 豆瓣五星图书【法学】 (爱玛·包法利)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洞穴奇案的评论:
feed: rss 2.0










45 有用 菜菜 2021-10-01 23:32:12
在二极管遍地的世界里,本书作者拿出了一个“十四极管”。十四种不同视角的法理讨论,和《公正》一样,没有正确答案,我们看到的皆是视角,不是真相。
35 有用 虾米 2020-10-14 10:07:43
法律“罗生门”。案件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关于它的阐释和判决,却言人人殊,反映的是不同法官不同的判案理念。这本书有多种读法,即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受害人的、加害人的,以及法官的立场上来读它。就自任法官的立场上来说,书中十四个法官的陈词也变成了控辩双方的交锋。这本书的伟大则体现在,有罪和无罪并非法官们最严重的分歧,也并非全书所要讲述的重点,至少,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法官判决意见书... 法律“罗生门”。案件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关于它的阐释和判决,却言人人殊,反映的是不同法官不同的判案理念。这本书有多种读法,即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受害人的、加害人的,以及法官的立场上来读它。就自任法官的立场上来说,书中十四个法官的陈词也变成了控辩双方的交锋。这本书的伟大则体现在,有罪和无罪并非法官们最严重的分歧,也并非全书所要讲述的重点,至少,它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法官判决意见书背后的法哲学思想。同样主张无罪判决的福斯特法官和斯普林汉姆法官之间的分歧,要远远大过有罪判决和无罪判决之间的分歧——我读这两位法官的意见书,感觉到了灵魂深深的震撼。另外,作者还在全书布下种种陷阱(或彩蛋?),让你得到窥破妖孽(或宝贝?)的乐趣。这十四个法官的身份,可并不单纯关乎法律,无论有心还是无心 (展开)
13 有用 afan转眼成大叔 2020-10-07 23:39:58
各个角度新奇,尤其是最后电池的角度笑死了。即使未系统学习法律相关,也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很多乐趣。
171 有用 盐少女 2020-11-12 18:29:38
看的过程中写了整整两张A4的驳论,确实识别出很多当年critical reasoning的考点,从对十四篇陈词的支持(或反对)程度也能大概看出自己的哲学和政治流派以及价值观。总结来看,单纯从个人道德出发,我最赞同特朗派的论点,即生命具有平等价值,我也欣赏他对塔利的反驳,因为我认为个体利益不能够以数量为单位进行加总,但是,对自我防卫免责应该被撤销我持保留意见。从更理性的角度看,我最欣赏的是伯纳姆的陈... 看的过程中写了整整两张A4的驳论,确实识别出很多当年critical reasoning的考点,从对十四篇陈词的支持(或反对)程度也能大概看出自己的哲学和政治流派以及价值观。总结来看,单纯从个人道德出发,我最赞同特朗派的论点,即生命具有平等价值,我也欣赏他对塔利的反驳,因为我认为个体利益不能够以数量为单位进行加总,但是,对自我防卫免责应该被撤销我持保留意见。从更理性的角度看,我最欣赏的是伯纳姆的陈述,即明确法官的角色定位和责任划分,司法机关内法律和道德相互独立。我最不能接受的论调是塔利把一命换多命定义为“划算”,以及海伦在把本案与强奸进行对比的时候,对施害者和受害者角色概念的偷换。法律或许以道德为基础,但又不等同于道德,所谓的正义,很多时候取决于个人选择的立场、带入的视角及代表谁发言。 (展开)
5 有用 PINO 2023-11-12 00:08:01 四川
翻译真的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