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不管人在外面世界如何步履艰难和尴尬,总归人生是有限的,所以觉得最后还是梁启超赢了。当人生进入后半程,子女的光芒逐渐变成了一种莫大的温暖。这倒不是说,我们必须要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也不是因为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我们就认定梁是“最成功的父亲”。很感慨书中那些梁启超给子女的信件中,他像个笨拙的朋友,因为子女遇到的问题而时时检讨自己。很多人要么就是贩卖育儿经的“网红”做派,一副儿童心理学家的拿腔作势,要么就是无脑推崇“言传不如身教”,一味鄙视循循善诱的交谈。“怎样做父亲”也许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对于芸芸众生而言,生活角色总是水到渠成般来的突然。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每天拿出三分钟,静下来停止手头一切事情或者游戏,仔细地观察一下孩子,好好想一想如此缘分应该如何珍惜。
梁启超给孩子的信,即便今天读来也毫无隔阂。有这样一位开明、民主、智慧的父亲,梁家的孩子不成才都难。
从“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结果来看,梁启超确实堪称近代家教最成功的父亲之一(或许可以把“之一”去掉)。从他的家信来看,初期写法较传统,但1920年后有明显变化,这或许又与他对“新新青年”的寄望存有关联,其家教的成功,可能“开新”多过“持旧”。印象颇深的一点是他对各子女均相当开明,关心的也不仅只是其学业,当然,本书所受只是他的文字,但对子女的教养,两位夫人李惠仙、王桂荃恐怕也相当重要。又及,他家信中提及康有为身后“家里真是八塌糊涂”,“我真不解,像南海先生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全不会管教儿女,弄成这样局面”,这本身颇可见师徒俩的不同性情与家教。
胜过老师南海先生了,尤其他的书目以及给孩子的书信。
父母真的是子女的起跑线。不过这个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参看康有为。
有一说一,一门三院士,大抵因为梁启超是梁启超。虽然但是,读这些书信,对我个人着实大有裨益。不论是普通人还是梁启超,想来教育孩子也不是以培养院士为目标的,但为人父母,真的太需要不断自我提升了,不仅是术,更是略,是眼界。
梁启超很有自信地对孩子们说:“(你们)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看来他的确是一个尽心尽责的好父亲。从附录部分获取的心智也颇多。
看了三分之一,就是家信集,起了个讨巧的书名,最近买过基本上海古籍的此类书,质量参差不齐,也有滥竽充数的,要小心
书信部分淳淳教诲,慈正乐观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很受感动。这样的正念,在当今的教育中已经难觅其踪了。后半讲孟子讲知行合一稍晦涩,需要一定的功底,但很多语句如醍醐灌顶,惊醒世人。是值得细细品学的好书。
以德育统摄智育,将传统的修身之道贯穿于知识学习之中。
真是操碎了心
先生为人,处变不惊,心地清凉,烂漫向荣。以往只知他“公车上书”,如今细读他一封封送往大洋彼岸的家书,才真正受教了,领略其涵养、豁达与睿智。得父如此,终其一生为大小子女之前程盘算筹谋,关爱子女身心与精神状态,言传身教又及其严正深远,梁家姐弟的成长环境真让人歆羨。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成才的背后是言传身教和知行合一,是提供参考和选择而不强求,是有条件为子女提供周到的帮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为人父母,自身要受到良好的教育,要把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笔耕不辍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近来成为父亲,选择这本书也增加了我一些思考。首先不是要教会小孩子什么,是作为父亲,是否有足够高尚的人格,广阔的视野,充分的爱心与耐心,来陪伴小孩子成长。子女一定是视父母为榜样,潜移默化受到家庭的影响(此为原生家庭问题)。梁启超作为一名优秀的父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也许我们无法达到他的高度,无法践行他所有的教育理念,但时时省察自身,是否以身作则,修养自己的品行与德性,也是一等重要的。在此之上,为子女指导方向,锻炼他们的性格与涵养,最终达到家庭的圆满,子女的玉成。
前言和导读受益匪浅,正文都是文言文晦涩难懂。文化教育和德育如何相辅相成,而又不顾此失彼?管理子女如何严格要求,而又不失亲密?这些问题恐怕早已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困惑,梁启超早已给出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梁启超的家书,闲时翻阅几篇挺不错
惊喜
风云入世多,日月掷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
本来是当做育儿书去阅读的,没想到却是育己更多。先生对待儿女学习的态度严谨,提倡教育最重要的是修身养性,比起一味地填充知识,打好德育的基础更为重要。先学会做人,再学做学问。这样的教育标准,不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 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
52 有用 宝木笑 2020-06-22 13:48:57
不管人在外面世界如何步履艰难和尴尬,总归人生是有限的,所以觉得最后还是梁启超赢了。当人生进入后半程,子女的光芒逐渐变成了一种莫大的温暖。这倒不是说,我们必须要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也不是因为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我们就认定梁是“最成功的父亲”。很感慨书中那些梁启超给子女的信件中,他像个笨拙的朋友,因为子女遇到的问题而时时检讨自己。很多人要么就是贩卖育儿经的“网红”做派,一副儿童心理学家的拿腔作势,要么就是无脑推崇“言传不如身教”,一味鄙视循循善诱的交谈。“怎样做父亲”也许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对于芸芸众生而言,生活角色总是水到渠成般来的突然。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是每天拿出三分钟,静下来停止手头一切事情或者游戏,仔细地观察一下孩子,好好想一想如此缘分应该如何珍惜。
18 有用 汪小荷 2020-05-27 16:03:20
梁启超给孩子的信,即便今天读来也毫无隔阂。有这样一位开明、民主、智慧的父亲,梁家的孩子不成才都难。
15 有用 维舟 2021-06-18 20:30:52
从“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结果来看,梁启超确实堪称近代家教最成功的父亲之一(或许可以把“之一”去掉)。从他的家信来看,初期写法较传统,但1920年后有明显变化,这或许又与他对“新新青年”的寄望存有关联,其家教的成功,可能“开新”多过“持旧”。印象颇深的一点是他对各子女均相当开明,关心的也不仅只是其学业,当然,本书所受只是他的文字,但对子女的教养,两位夫人李惠仙、王桂荃恐怕也相当重要。又及,他家信中提及康有为身后“家里真是八塌糊涂”,“我真不解,像南海先生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全不会管教儿女,弄成这样局面”,这本身颇可见师徒俩的不同性情与家教。
5 有用 恶鸟 2020-08-14 09:05:05
胜过老师南海先生了,尤其他的书目以及给孩子的书信。
6 有用 格雷西 2020-09-19 12:48:26
父母真的是子女的起跑线。不过这个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参看康有为。
1 有用 Cuomo 2022-06-24 17:30:45
有一说一,一门三院士,大抵因为梁启超是梁启超。虽然但是,读这些书信,对我个人着实大有裨益。不论是普通人还是梁启超,想来教育孩子也不是以培养院士为目标的,但为人父母,真的太需要不断自我提升了,不仅是术,更是略,是眼界。
3 有用 愚人 2022-05-18 09:34:52
梁启超很有自信地对孩子们说:“(你们)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看来他的确是一个尽心尽责的好父亲。从附录部分获取的心智也颇多。
4 有用 天长地久 2023-03-11 16:35:58 北京
看了三分之一,就是家信集,起了个讨巧的书名,最近买过基本上海古籍的此类书,质量参差不齐,也有滥竽充数的,要小心
1 有用 蓦. 2020-07-21 17:16:37
书信部分淳淳教诲,慈正乐观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很受感动。这样的正念,在当今的教育中已经难觅其踪了。后半讲孟子讲知行合一稍晦涩,需要一定的功底,但很多语句如醍醐灌顶,惊醒世人。是值得细细品学的好书。
3 有用 Amlty 2020-11-17 16:50:00
以德育统摄智育,将传统的修身之道贯穿于知识学习之中。
1 有用 beautifularea 2020-07-13 23:34:50
真是操碎了心
1 有用 嘉凉 2021-05-26 15:18:01
先生为人,处变不惊,心地清凉,烂漫向荣。以往只知他“公车上书”,如今细读他一封封送往大洋彼岸的家书,才真正受教了,领略其涵养、豁达与睿智。得父如此,终其一生为大小子女之前程盘算筹谋,关爱子女身心与精神状态,言传身教又及其严正深远,梁家姐弟的成长环境真让人歆羨。
1 有用 吉每仑想写影评 2025-03-23 21:43:28 四川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成才的背后是言传身教和知行合一,是提供参考和选择而不强求,是有条件为子女提供周到的帮助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为人父母,自身要受到良好的教育,要把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笔耕不辍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1 有用 Vince 2022-10-06 21:29:15
近来成为父亲,选择这本书也增加了我一些思考。首先不是要教会小孩子什么,是作为父亲,是否有足够高尚的人格,广阔的视野,充分的爱心与耐心,来陪伴小孩子成长。子女一定是视父母为榜样,潜移默化受到家庭的影响(此为原生家庭问题)。梁启超作为一名优秀的父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也许我们无法达到他的高度,无法践行他所有的教育理念,但时时省察自身,是否以身作则,修养自己的品行与德性,也是一等重要的。在此之上,为子女指导方向,锻炼他们的性格与涵养,最终达到家庭的圆满,子女的玉成。
2 有用 TheOne 2021-12-19 11:56:15
前言和导读受益匪浅,正文都是文言文晦涩难懂。文化教育和德育如何相辅相成,而又不顾此失彼?管理子女如何严格要求,而又不失亲密?这些问题恐怕早已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困惑,梁启超早已给出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1 有用 danyboy 2022-02-06 00:37:40
梁启超的家书,闲时翻阅几篇挺不错
0 有用 王一 2020-12-27 16:41:04
惊喜
0 有用 greatabel 2020-10-18 10:54:56
风云入世多,日月掷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
1 有用 胡小燕儿 2022-04-05 11:35:25
本来是当做育儿书去阅读的,没想到却是育己更多。先生对待儿女学习的态度严谨,提倡教育最重要的是修身养性,比起一味地填充知识,打好德育的基础更为重要。先学会做人,再学做学问。这样的教育标准,不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