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品方: 阳光博客
副标题: 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
原作名: The Language of Distress: Understanding a Child's Behaviour
译者: 成鸿 译
出版年: 2018-11
页数: 216
定价: 4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
ISBN: 9787547731703
内容简介 · · · · · ·
育儿过程中,你是否曾为如下问题苦恼过:孩子厌食、呕吐、咬人、尿裤子、极度害羞……
对于这些只有躯体症状却没有生理病因的问题,来自英国国家健康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布拉夫曼博士告诉你:只需要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的冲突!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是布拉夫曼博士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五十年之久的经验之作,他通过许多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那他们就可能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苦恼。如果父母正确地理解了孩子的焦虑,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如果父母的反应不符合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孩子可能会重复某种行为,这样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孩子和父母都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变得越来越沮丧。
布拉夫曼博士相信,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
育儿过程中,你是否曾为如下问题苦恼过:孩子厌食、呕吐、咬人、尿裤子、极度害羞……
对于这些只有躯体症状却没有生理病因的问题,来自英国国家健康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布拉夫曼博士告诉你:只需要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的冲突!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是布拉夫曼博士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五十年之久的经验之作,他通过许多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那他们就可能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苦恼。如果父母正确地理解了孩子的焦虑,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如果父母的反应不符合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孩子可能会重复某种行为,这样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孩子和父母都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变得越来越沮丧。
布拉夫曼博士相信,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当父母终于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
正如书中的一位妈妈所言:“我很高兴现在已经把问题抛在身后,我们终于能够理解他的难题,而非不顾他的焦虑把社会认可的行为强加在他身上。
作者简介 · · · · · ·
布拉夫曼(A.H.Brafman),医学博士,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50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多年来,在玛丽王后医院,他一直负责组织五岁以下幼儿及家长的每周见面会。有好几年的时间,他得到温尼科特基金会的赞助,在伦敦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院为学生主持每周一次的临床培训课程。
出版有《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图画的语言:心理咨询新发现》《打开心结:如何与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等多部著作,还有各种关于临床医疗主题的研究文章。
目录 · · · · · ·
前言
看见孩子的情绪,化解孩子的焦虑 001
1 杰里米:三岁半,便秘 007
妈妈紧张焦虑,给孩子带来了情绪困扰
2 安德鲁:八九岁,大便失禁 015
常看到父母激烈争吵,担心父母离婚
3 托马斯:十二岁,尿床 026
“心里有太多忧虑”,尿床是另一种形式的哭泣
4 查尔斯:白天尿急,晚上尿床 032
父亲吸烟,母亲超重,父母有控制身体冲动的问题
5 保罗:三岁,便秘,时不时会尿床 039
母亲再婚,孩子受到严重情绪影响
6 克劳德:三岁,不用纸尿裤了,却学不会用便盆 046
父母认为有问题就有了问题,其实孩子只需要“适当的情感支持”
7 温迪:六岁,弟弟出生后开始,“自慰” 059
所谓“自慰”,其实只是想拉长自己的阴蒂
8 多罗西:六岁,持续便秘两个星期 063
母亲有暴饮暴食等问题,给孩子造成无意识的焦虑
9 简:八岁,头痛,尿床 071
用身体不适表达痛苦,以获得与母亲的亲密关系
10 莱昂:七岁半,把大便拉到裤子里 088
父母的态度需从表面的宽容转向清晰的支持
11 伊芙:三岁半,白天黑夜都尿裤子 102
又开始尿床,原来只是想让父母知道她的忧虑
12 珍妮弗:十几岁,严重滥用药物 108
因家庭关系极其复杂,且存在许多冲突
13 狄安娜:十二岁,恐惧蜘蛛 115
姐姐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一种无意识表达焦虑的方式
14 亚力克斯:十岁,梦游,颤抖,在夜里惊醒 120
从照顾者那里习得,希望被照顾者理解
15 安琪拉:两岁多,严重进食困难 124
孩子难独立,只因母亲过度保护
16 亨利:十岁,焦虑,很难独自过夜 134
爷爷的突然去世,让孩子害怕死亡的过程
17 彼得:四岁半,大便拉到裤子里 142
哥哥给他讲了一个故事,然后他的恐惧就开始了
18 格洛丽亚:五岁,非常害羞,不敢去上学 148
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她敏锐地感觉到了父母的焦虑
19 卡洛:四岁,半夜尖叫,在学校淘气搞破坏 152
母亲的焦虑给孩子造成了无法应付的情感冲突
20 曼迪:12岁,持续9年的髋部疼痛 168
敏感的髋部来自父母的焦虑,需采取更积极的方式回应
21 法提玛:21个月大,呼吸暂停 180
家长的信念,塑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22 丹尼尔:13个月,见人就咬 192
对父母的真实期望感到困惑
23 皮特:12岁,表现出怪异行为 198
父母的情绪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情感发育
24 马克:不到3岁,缠人,经常呕吐 200
害怕被“抛弃”,担心会像失去妈妈那样失去爸爸和奶奶
结语:通过孩子的问题,理解孩子的感受 203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正面管教魔法书 7.7
-
-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 8.8
-
- 神奇的逻辑思维游戏书 8.2
-
- 妈妈,谢谢你懂我 7.7
-
- 奇妙的情绪探索游戏书(全4册) 9.3
-
-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 8.1
-
- 如何哄孩子 7.7
-
- 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 8.0
-
- DK超级数学小玩家 9.5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4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这些年,自己做过的一些书 (牛牛)
- 阅读是场寂寞的欢喜 (北京阳光博客)
- 这几本有点意思 (Endler)
- 阳光书讯 (牛牛)
- 从容女人书 (rosered)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3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看见孩子,看见自己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十七呀 2018-12-08 20:41:13
不要试图把社会认可的行为强加在孩子身上,而要尝试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对孩子而言,有时候理解情绪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0 有用 小李童鞋要更好 2019-01-09 11:19:50
全书基本都是案例,大概是由于我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吧,对作者的诊疗方式和分析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案例中体现的种种出现在小朋友身上的生理性、心理性问题,只能作为了解但实际上实践性指导性不大,总的来说就是让人知晓:在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基本上都是与父母家长有关,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要蹲下来,从孩子的高度、视角来观察、理解孩子,借用书里面一句话就比较好理解:”我们终于能够理解他的难题,而非不顾他... 全书基本都是案例,大概是由于我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吧,对作者的诊疗方式和分析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案例中体现的种种出现在小朋友身上的生理性、心理性问题,只能作为了解但实际上实践性指导性不大,总的来说就是让人知晓:在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基本上都是与父母家长有关,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要蹲下来,从孩子的高度、视角来观察、理解孩子,借用书里面一句话就比较好理解:”我们终于能够理解他的难题,而非不顾他的焦虑把社会认可的行为强加在他身上“。 (展开)
0 有用 annesmile 2019-07-09 11:19:42
要理解孩子的问题,首先要从父母自身开始,看清自己的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情绪,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总而言之,对于亲子双方而言,这是一个共同治愈、共同成长的过程。
0 有用 太太的财厅 2019-01-11 10:35:41
孩子有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可能不是生物病理因素导致,而是心理因素带来。这时候,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聊天、看孩子的画等方式了解困扰孩子的问题,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恐惧、自己的困惑,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有些问题是家长自身的教养方式造成,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自己做出改变。 总体来说,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让我们放慢步伐,多跟孩子交流,哪怕孩子只有2岁、3岁,都要相信他是能够跟我们进行交流的,尽量向孩子解释原因,让孩子... 孩子有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可能不是生物病理因素导致,而是心理因素带来。这时候,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聊天、看孩子的画等方式了解困扰孩子的问题,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恐惧、自己的困惑,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有些问题是家长自身的教养方式造成,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自己做出改变。 总体来说,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让我们放慢步伐,多跟孩子交流,哪怕孩子只有2岁、3岁,都要相信他是能够跟我们进行交流的,尽量向孩子解释原因,让孩子明白一些困扰背后的因素,放松下来;一个巴掌拍不响,成人自身也要在育儿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某些症结,作出相应的改变。 (展开)
0 有用 咖喱好吃 2019-09-30 22:18:41
先学会理解孩子的情绪,再去解决问题。内容乏味,每件案例都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