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荣格把宗教与灵魂等弗洛伊德尚未注意到的重要问题引入分析心理学的领域中,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的心灵探索、时代的精神潮流、文学艺术与宗教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荣格还对艺术,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做出了许多精彩的论断。
未发现的自我的创作者
· · · · · ·
-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北部的康斯坦斯湖畔,1961年逝世。他是瑞士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毕生致力于人类灵魂及其深处奥秘的探索,对研究人类的无意识心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荣格曾受弗洛伊德的器重,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一任主席。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观点突破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研究的思路与领域。因在里比多、无意识和人格发展的认识上产生重大分歧,特别是对里比多概念的不同见解,导致荣格从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中分裂出来,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把宗教与灵魂等弗洛伊德尚未注意到的重要问题引入分析心理学的领域中,以致其中一些概念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较晦涩难懂。荣格的人格理论包括三部分:意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他认为,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不同,它潜存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却从来不为人的意识所感知。从无意识这一概念出发,荣格把他的心理学理...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北部的康斯坦斯湖畔,1961年逝世。他是瑞士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毕生致力于人类灵魂及其深处奥秘的探索,对研究人类的无意识心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荣格曾受弗洛伊德的器重,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一任主席。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观点突破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研究的思路与领域。因在里比多、无意识和人格发展的认识上产生重大分歧,特别是对里比多概念的不同见解,导致荣格从古典精神分析学派中分裂出来,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把宗教与灵魂等弗洛伊德尚未注意到的重要问题引入分析心理学的领域中,以致其中一些概念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较晦涩难懂。荣格的人格理论包括三部分:意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他认为,集体无意识与个体无意识不同,它潜存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却从来不为人的意识所感知。从无意识这一概念出发,荣格把他的心理学理论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的心灵探索、时代的精神潮流、文学艺术与宗教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
目录 · · · · · ·
Ⅰ 未发现的自我
第一章 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第二章 与大众思想相抗衡的宗教
第三章 西方国家在宗教问题上的观点
第四章 个体对自身的了解
第五章 对生命的哲学解析和心理学解析
第六章 自我认知
第七章 自我认知的意义
Ⅱ 符号与梦的解析
第一章 梦的意义
第二章 潜意识的功能
第三章 梦的语言
第四章 梦的解析中的类型问题
第五章 梦的象征之原型
第六章 宗教象征的功能
第七章 治愈分裂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正如人们所料想的那样,所有的群众运动都极为容易滑到有各种庞大的数字所代表的平面上去。所以,哪里人多,哪里有安全;大家都相信的事物必然是真实的事物,大家都渴望得到的东西,便值得我们去拼命的争取,因而也便是必要的美好的。在喧嚣不定的呼唤中人人都想通过强制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现实愿望,在这种愿望之中,最甜美的生活还是希望人们能够毫无痛苦地回归到甜蜜的儿童时代里,回归到由父母双亲照料一切的天堂里,回归到,听天由命和不负责任的糊涂状态中去。在这种天堂般的天国里,一切问题都由上帝来考虑,一切关怀都由上帝来给你,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他现成的答案,所有一切必不可少的需求,都会得到满足,普通人心中的这个天堂之梦是非常幼稚不现实的。惟其如此,他们才从未想到问问自己,到底是谁在支付供给着这种天堂生活?这样,现实问题最终还是要留给更高的政治权威和社会权威来解决,而实际上这个权威非常乐于从命,因为这样一来他的权力就增大了,当然,这种权威手中的权力越大,个人就变得越软弱无助。 不管在什么地方,如果由权威来决定一切的这种社会条件得到了大规模的膨胀和发展,那么,通向专制独裁的道路就无形之中铺就了。个人的自由就会顺理成章成为精神奴役和物质奴役所取而代之了。事实上 ,由于每一种专制和独裁都是不道德的,都是冷酷无情的,所以与那种依然考虑个人因素的制度相比,它在选择自己的统治手段方面具有更多的自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9页 -
最为严重的是,人们今天往往像分析客观事实那样,用科学的理性眼光来看待那些可能会给个人提供超越立场的信仰事实。于是,当个人开始向那些教会及其代言人--人们确信他们能够拯救灵魂--提出问题,进行疑问的时候,他总是得到这样的回答:受某种信条--这是人世间具有决定作用的制度--制约着的社会成员身份,或多或少都是为一些宗教信仰所设计的;他还被告知,对这个信仰者来说,那些已经是他深表怀疑的信仰事实,结果都曾经是具体可靠的历史事件,他也从他们那里知道,某些仪式活动能够产生奇迹般的效果,他们还教育他,基督受难其实就是为了替他将自己从原罪及其后果(即永恒的诅咒)中解救出来。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如果他想要对这些解释做出反应,或对这些教诲加以反省,那么他不得不承认,他根本不懂得这些教诲。于是,在个人面前,结果就只有这两种可供选择的了,或盲目的相信,或因其完全不可理解而抛弃。 如果个人现在还没有完全抛弃他所有的宗教信念的话,那么这是因为宗教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因而也是一种尤其能够表现出人性人文特征的功能。你能扫除一个人心目中的偶像,但是反过来,你还得给他创造另外一个偶像。群众国家的所有领导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得到神话,而且不论何时何地,只要这种性质尚未被强制性的认可,那么取而代之的便常常是那些令人着迷的因素,而且在这些因素之中,充满着金钱,工作,政治影响之类的活动和魅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未发现的自我"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未发现的自我"的人也喜欢 · · · · · ·
未发现的自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和自己玩耍就已经很热闹了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听了水木丁老师在红豆LIVE上对《未发现的自我》的讲解,也看了文章原文,主要收获如下: 认知和逻辑是两码事,认知更为基础。如一个精神病患者,总是在别人碰他的时候哭闹,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块玻璃,而玻璃是易碎的,是不能被碰的。逻辑没有错,问题就出在了认知上。所以,盲... (展开)>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 关于第13章的invenire一词 | 来自❤ Lane | 1 回应 | 2021-06-02 05:52:1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8.6分 902人读过
-
Signet (2006)9.2分 26人读过
-
东方出版中心 (2021)8.6分 116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暂无评分 1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我偶然看到2 (明生)
- Will (greatabel)
- 想象乌托邦 (Kdropinstant)
- 网易蜗牛读书精选 (谷乐胡)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82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未发现的自我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Hashhush 2020-01-07 00:08:05
人与社会,人与自身。重申个人与世界的本来关系。
1 有用 shirrx 2020-08-17 17:15:12
我们对潜意识的知识显示其为一种自然现象,并如同自然本身,它至少是中性的。它包含了人类本性的全部方面——明亮的与黑暗的、美丽的与丑陋的、美好的与邪恶的、深刻的与愚蠢的。研究个体的和集体的象征是一项严峻的任务,并还未被人们掌握。但至少已经起步。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果是令人鼓舞的,并且看上去,它们对许多困扰现代人的问题给出了答案。
1 有用 丢丢 2020-06-25 21:36:38
大概是我水平不够,看不懂。
20 有用 das Rätsel 2020-06-04 13:30:34
人与人的关系或迟或早都要达到这样一个顶点:在这里,总有一方会感到他正在被迫牺牲自己的个性以迎合对方,但双方都认定必须保有自己全部的个性,迎合的结果只能使理解告吹。合适的看法应当是,理解只能达到理解与知识相平衡的程度,不惜一切寻求理解反而对理解双方有害无益。
49 有用 missloveable 2019-07-29 22:25:43
只有我觉得翻译有点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