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伯格曼自传
译者: 刘森尧
出版年: 2005-1
页数: 209
定价: 2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电影馆丛书
ISBN: 9787563350988
内容简介 · · · · · ·
英格玛·伯格曼的这本自传,成书于他宣布息影后的1987年,既是对他一生的回顾,也是一扇通向他心灵秘密通道的门,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深层次的心理依据。
伯格曼在书中通过真诚的笔调叙述,让读者走进了属于他自己的秘密世界。伯格曼一生的经历:他的电影、他的影像、他的人生,这一切都源于孩堤时代的一套玩具:一盏魔灯。而这又正是本书的标题。
正如伯格曼自己的电影作品,这本书是现实、记忆和梦幻的组合,也是一个电影时代的记录,今天的伯格曼已名满天下,人们将永远记住他的名字,他的电影所记录的人类情感则会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回味、去思考。
    
  
  
    魔灯的创作者
       · · · · · ·
  
- 
              
                  
              
              英格玛·伯格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英格玛·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的乌普萨拉。他在戏剧、电影乃至文学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曾于197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为其获得世界性声誉的则是他从影后拍摄的那些伟大的电影,如《第七封印》、《处女泉》、《野草莓》、《呼喊与细语》、《穿过黑暗的玻璃》、《芬妮与亚历山大》等。
他的电影多次获得各种电影节大奖,并获得3次6项奥斯卡金奖。英格玛·伯格曼与意大利导演费里尼、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圣三位一体”,代表了19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赵的最高峰。
伯格曼以他那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他以强烈的个人风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瑞典和世界影坛。
译者刘森尧,台湾东海大学外文...
英格玛·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的乌普萨拉。他在戏剧、电影乃至文学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曾于197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为其获得世界性声誉的则是他从影后拍摄的那些伟大的电影,如《第七封印》、《处女泉》、《野草莓》、《呼喊与细语》、《穿过黑暗的玻璃》、《芬妮与亚历山大》等。
他的电影多次获得各种电影节大奖,并获得3次6项奥斯卡金奖。英格玛·伯格曼与意大利导演费里尼、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圣三位一体”,代表了19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赵的最高峰。
伯格曼以他那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他以强烈的个人风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瑞典和世界影坛。
译者刘森尧,台湾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著有《电影生活》、《导演与电影》,译有《电影艺术面面观》、《电影表演与艺术》、《布努艾尔自传》等。
目录 · · · · · ·
魔灯的背后:伯格曼的电影世界试探
魔灯:伯格曼自传
伯格曼年谱
伯格曼电影作品年表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不断读书,经常是不知所云,我读的范围还自认为相当的有水准:陀思妥也夫斯基(Dostoevsky),托尔斯泰(Tolstoy),巴尔扎克(Balzac),笛福(Defoe),斯威夫特(Swift),福楼拜(Flaubert),尼采(Nietzsche)以及我最心仪的斯特林堡。 我变得不爱讲话,成天摇来晃去,不断咬着指甲。我对自己和生命的憎恶则令自己几乎要喘不过气来,我驼着背缩着头走路,一天到晚挨骂,对人生真是悲观到了极点,可是说来真奇怪,我却从来未怀疑过自己这悲哀凄惨的人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魔灯》  - 
          
她不太在意自已,对生活也不挑剔,但却是真正在生活着。她患有胃溃疡,时常发作,她自己也不在意,只要暂停几天不喝咖啡,服些药就好了。她和丈夫的关系很糟,她也不很以为意,她觉得任何婚姻迟早都会变得乏味无趣,最后只剩下性关系的往来而已。至于晚上睡觉会梦游的毛病,也许是吃的东西不对,或是喝酒太多,并没有引起她的焦虑不安。总之,人生对她而言是庄严的,一切顺其自然。(她指的是伯格曼的第三任妻子:贡·哈格贝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魔灯》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魔灯"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魔灯"的人也喜欢 · · · · · ·
魔灯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2 条 )
> 更多书评 62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9.0分 4077人读过
 - 
        Gallimard (200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3)9.2分 216人读过
 -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8.4分 2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05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魔灯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印奥采 2005-11-22 15:11:13
伯格曼太冷了。他不喜欢自己,甚至成了自己的旁观者,这很致命。又及:“广西师大”的这个版本比“中国电影出版社”的那个版本,差的不止是一点半点。
1 有用 👽 2019-06-10 11:33:29
这是绝对赤裸裸的文字,真诚而痛苦,近乎绝望又满怀希望。伯格曼在此把自己深度剖析,执笔尖锐锋利,不加一丝粉饰地,将其人生娓娓道来,呈现给读者一位叛逆、浪荡、冷漠、多情、天才的斗士形象。全篇像是在叙述追忆,文字如涓涓细流般清澈透明,也像是在忏悔感伤,直白透彻文辞下深藏激情与力量。这一切都需要勇气,莫大的勇气。
0 有用 雾港 2013-09-17 11:34:19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2 有用 junepig 2010-01-22 12:30:24
如果我当时读过这本传记,在电影学院标放看伯格曼影展时的感受会很不同吧,就连法罗岛都会觉得很亲切。
0 有用 艾弗砷 2012-04-17 22:14:57
序言和正文里同一影片片名的翻译竟然还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