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书中讲述了路易斯・布努艾尔平淡而传奇的一生。作为与20世纪同行的电影导演,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曾被流放到墨西哥。但所有这些磨难都不能消减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他独特的个性:平易近人、幽默诙谐,但有时对人对事却又有着强烈的偏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代电影大师活生生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的造作和伪饰,只是一份真实。
    
  
  
    我的最后一口气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路易斯・布努艾尔(1900~1982),西班牙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天主教家庭,一生导演了三十多部电影。其中《被遗忘的人》获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纳萨林》获戛纳影展国际奖,《比里迪亚娜》被评为戛纳影展最佳影片,《毁灭天使》获戛纳影展国际影评人奖及电影电视作家协会奖,《沙漠中的西蒙》获威尼斯影展审查员特别奖,《青楼怨妇》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译者简介
刘森尧,我国台湾省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曾赴英国攻读电影。著有《电影生活》、《导演与电影》,译有《电影艺术面面观》、《电影表演与艺术》等书。
目录 · · · · · ·
        从书总序
记忆
童年琐忆
卡兰达的鼓声
萨拉戈萨故居
康吉姐的回忆
世俗的乐趣
马德里(1917-1925)
巴黎(1925-1929)
梦幻与空想
超现实主义(1929-1933)
美国
西班牙和法国(1931-1936)
爱与爱情事件
西班牙内战(1936-1939)
永远的无神论者
回到美国
好莱坞续篇
墨西哥(1946―1961)
正反两面
西班牙-墨西哥-法国(1960-1977)
天鹅挽歌
译后记
布努艾尔电影作品年表
· · · · · · (收起)
  
记忆
童年琐忆
卡兰达的鼓声
萨拉戈萨故居
康吉姐的回忆
世俗的乐趣
马德里(1917-1925)
巴黎(1925-1929)
梦幻与空想
超现实主义(1929-1933)
美国
西班牙和法国(1931-1936)
爱与爱情事件
西班牙内战(1936-1939)
永远的无神论者
回到美国
好莱坞续篇
墨西哥(1946―1961)
正反两面
西班牙-墨西哥-法国(1960-1977)
天鹅挽歌
译后记
布努艾尔电影作品年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最后,在结束谈论我的美国计划的同时,再补充一点,伍迪·艾伦曾建议我在《安妮·霍尔》中扮演我自己。他提出三万美元让我工作两天,但是我必须到纽约去一星期。经过反复考虑,我拒绝了。后来,由马克·路汉扮演了出现在影院门厅中的这一角色。后来我看了这一影片,但不太喜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4页  - 
          
有一天洛尔卡邀请我去和作曲家法雅一块吃饭,他们互相聊谈各自所认识的一些朋友,法拉提到他们共同认识的一位画家朋友,叫做莫尔西略。法拉最近刚去参观过他的画室。他给法拉看一些他新近完成的画作,法拉对他的作品极为赞赏。他继续在画室里浏览,突然看到墙壁上有几幅画是反过来挂的,画面贴着墙壁,画的主人不愿意让人看到画面。法拉很好奇,我呢莫尔西略可不可以看看,莫尔西略当下拒绝了他,他说那些都是一些败作,不能登大雅之堂。这下子法拉更好奇了,他坚持要看,莫尔西略不得已,只好拿下其中的一幅给他看。 “你看吧,”他对法拉说,“简直一团糟。” 法拉倒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这幅画很不错。 “不,不,”莫尔西略说:“整幅画的构想还算可以,某些部分也不算坏,可是你看背景完全不对。” “背景?”法拉听他这样一说,低下头再看个究竟。 “嗯,背景……你看,天空,还有云朵,你不觉得那些云朵处理地很糟吗?” “也许,”法拉有些拿不定主意了,“你可能说对了,那些云朵处理得并不如其他部分那么成功。” “你这样认为?” “是的。” “嗯,我只好坦白说,”莫尔西略说,“其实,这幅画里头,我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正是那些云朵!我甚至还觉得那些云朵是我这几年来最得意的杰作呢!” 那次法拉告诉我这件事,让我感概很深,在艺术创做上,我这一辈子也不断面临类似这样的事情,我称之为莫尔西略主义。就某个层面看,我们都是莫尔西略主义者。我们创作了艺术作品,都期待别人不断称赞我们,越多越好;在另一方面,面对批评的时候,却又像个被虐待狂,把被批评最严重的部分。视为自己最得意的部分。不明就里的人,面对他的作品时,就陷入了陷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电影馆丛书(共55册),
这套丛书还有
《电影时代》《双重生命,第二次机会》《埃里克·侯麦》《我,费利尼》《电影诗学》
等
。
喜欢读"我的最后一口气"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我的最后一口气"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的最后一口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 更多书评 24篇
论坛 · · · · · ·
| 刘森尧翻译的版本真的太糟糕了 | 来自liwy1013 | 2 回应 | 2023-01-04 12:38:38 | 
| 多买了一本,转手卖 | 来自小金鱼 | 1 回应 | 2018-09-13 20:18:16 | 
| 大师电影看不懂 自传还能看 | 来自酋长的方格头巾 | 2009-10-27 21:55:0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未知出版社 (2013)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8)8.6分 360人读过
 - 
        凤凰出版社 (2010)8.4分 213人读过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年2月)8.4分 6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影迷的自我修养 (与电影有关的电子版图书) (易老邪)
 - 电影馆系列 (诺曼底客)
 - 电影专业书籍 (mzqz)
 - 盛夏的电影馆 (空手)
 - 影事杂陈 (疯行)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我的最后一口气的评论: 
     feed: rss 2.0
  
 
          
      
              
                
                
                
                
                
                
                









                        
                        
26 有用 LOOK 2013-08-16 21:17:19
布努埃尔本质上就是个爱做白日梦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偏偏他还具有艺术天分,偏偏赶上电影的时代,能够把白日梦化为梦幻影像。
1 有用 安托万的海 2019-10-29 19:09:04
布努埃尔的口述自传显示出格外的亲和力,用自己老年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经历和作品连成一条线,会发觉更贴近作者而不是电影。电影不过是布努埃尔做白日梦和反抗现实的一种途径。作者导演与其听凭他人解读,不如去看作者自述,这是一条捷径。
1 有用 發條猴 2020-07-27 11:24:59
路易斯・布努艾尔大师的这部传记,非常诚实地讲述了他自己从童年到暮年的生平经历。对布努埃尔而言,童年经历非常重要,不仅是家庭文化和背景出身的影响,在宗教学院学习的经历还奠定了他日后对宗教教义质疑、反思的创作根基;马德里和巴黎时期的布努埃尔,其殷实的中产阶级身份发挥作用,混迹于上流和先锋青年群体的他,思想冲破保守,并接触到超现实主义,打开了他自己的创作之门。本书没太多讲述电影创作,但布努埃尔讲述自己在... 路易斯・布努艾尔大师的这部传记,非常诚实地讲述了他自己从童年到暮年的生平经历。对布努埃尔而言,童年经历非常重要,不仅是家庭文化和背景出身的影响,在宗教学院学习的经历还奠定了他日后对宗教教义质疑、反思的创作根基;马德里和巴黎时期的布努埃尔,其殷实的中产阶级身份发挥作用,混迹于上流和先锋青年群体的他,思想冲破保守,并接触到超现实主义,打开了他自己的创作之门。本书没太多讲述电影创作,但布努埃尔讲述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在美国好莱坞-墨西哥-法国之间流亡奔走的经历却很有意思,这段历史和其中的人物,折射出一个艺术流派和一代先锋青年群体的逐渐陌路,也如布努埃尔自己所言,历史和时间再次印证了“自由的幻影”!老年的布努埃尔回顾一生,态度超然通透又不乏幽默,他的创作理念都源自这些生活的点滴回忆。 (展开)
0 有用 瞌睡兔 2012-09-01 12:46:46
同月同日生
6 有用 左胸上的吸盘 2006-08-27 03:38:50
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