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读《我从新疆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从新疆来》的作者是库尔班江•赛买提,可实际上该是一组在新疆出生、成长的人群的集合。他们来自不同家庭,有着迥异的人生轨迹,可当边疆问题、民族冲突、恐怖袭击等与新疆有关的事件接连出现,这些来自同一片土地的人们有了共同的心愿与诉求,即重建新疆人在“口内”(内地)的合理形象,让我们的新疆延续“好地方”的美名,而不是成为充满血腥与争斗的火药桶。这一点在篇首学者王蒙的推荐序中讲得很明白,这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有许多许多像他(库尔班江)这样的来自新疆的各族人士,他们开拓进取,摸滚爬打,学业有成,事业精进。”
书中参与讲述新疆故事的有知名演员,有从新疆走向央视的主持人小尼,有音乐家、导演、媒体人、画家、建筑师、外企高管;有卖肉串的大叔、卖水果的小贩,在北京学艺的姑娘、求学的北漂,有动力飞行教练,总之,各种职业五色杂陈,他们尤其是后者,谱就了现代化背景下新疆人的生存境遇:微薄的收入,辗转的生活,他人的戒备、警惕甚至是歧视。他们中的几乎所有人对新疆有着笃厚的热爱,时刻把自己与家乡的荣辱捆绑在一起;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根在新疆,可心早已走出了新疆,视野广了,见识也不一样了。这使得大多数的讲述带着朴素又诚挚,理性又中肯。
但说实话,无论新疆当前面临的局面多么复杂,我仍不喜欢个体叙事时挟裹太多的族群意识。所以当我看到书中为数不多的“非典型”声音时,我才觉得找到了一种清晰的力量——书中一个学电影的新疆小伙子说:“我不太想戴着新疆人的帽子来讲我的故事”。在众口一词想为家乡洗去污名的声音中,这样的声音太稀有,太冷静。我想新疆的美不应该是标签式的,而应是丰富的;新疆人应该是一棵大树上每一片不同的叶子,而不是一组生硬的浮雕群像。讲述新疆人的故事最终要回到具体的“人”上,而不是一个地区,一个概念。恰如我们的电视节目、新闻报道陈述事件时总爱强调一个人的群体身份,如国籍、民族、职业等,却往往忘记了最基本的身份——人。从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政治正确是它的亮点,却也是它的硬伤。
边疆政策的缺憾,历史长期积累下了陋见和狭隘,在遭遇到这个新时代的时候,滋生出了更多的偏见和敌视。当库尔班江带领着众多散落在各个城市的族人为新疆正名,呼喊“我从新疆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那首很老的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一个人的价值的不会因为肤色、民族、籍贯而上升或跌落,中国大地的幸福和哀痛每天都在发生,它们从不会刻意选择地点和时间,然后降临。新疆所遭遇的问题,不是新疆人的问题,是所有人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所以,不必同情或厌恶新疆人、河南人、流浪的乞丐、拾荒的老人,该同情和反省自己,因为我们和书中这些有着漂亮的大眼睛和挺拔鼻梁的新疆朋友一样,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小人物,没有背景,只有背影。可尽管如此,也不妨碍他们继续前进,追逐小小的梦想。
不必问我从哪里来。我热情地笑,我认真地活,我诚恳地对待每一个日子。所以,真的不必问我从哪里来。一个人见到的世界愈是广阔,对自己从哪里来愈是不在意,或者说,对家乡的感情也愈淡。53岁的阿布来提走出新疆、海外留学、外企就职,他说TOTO公司的6000多员工就是他的孩子,在外面打拼太久,对家乡的感情也渐渐有些淡了。对家乡的感情渐渐淡了,这不是背弃,不是忘恩,人迟早要回到自身,而不是依附于族群和国籍。
书中参与讲述新疆故事的有知名演员,有从新疆走向央视的主持人小尼,有音乐家、导演、媒体人、画家、建筑师、外企高管;有卖肉串的大叔、卖水果的小贩,在北京学艺的姑娘、求学的北漂,有动力飞行教练,总之,各种职业五色杂陈,他们尤其是后者,谱就了现代化背景下新疆人的生存境遇:微薄的收入,辗转的生活,他人的戒备、警惕甚至是歧视。他们中的几乎所有人对新疆有着笃厚的热爱,时刻把自己与家乡的荣辱捆绑在一起;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根在新疆,可心早已走出了新疆,视野广了,见识也不一样了。这使得大多数的讲述带着朴素又诚挚,理性又中肯。
但说实话,无论新疆当前面临的局面多么复杂,我仍不喜欢个体叙事时挟裹太多的族群意识。所以当我看到书中为数不多的“非典型”声音时,我才觉得找到了一种清晰的力量——书中一个学电影的新疆小伙子说:“我不太想戴着新疆人的帽子来讲我的故事”。在众口一词想为家乡洗去污名的声音中,这样的声音太稀有,太冷静。我想新疆的美不应该是标签式的,而应是丰富的;新疆人应该是一棵大树上每一片不同的叶子,而不是一组生硬的浮雕群像。讲述新疆人的故事最终要回到具体的“人”上,而不是一个地区,一个概念。恰如我们的电视节目、新闻报道陈述事件时总爱强调一个人的群体身份,如国籍、民族、职业等,却往往忘记了最基本的身份——人。从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政治正确是它的亮点,却也是它的硬伤。
边疆政策的缺憾,历史长期积累下了陋见和狭隘,在遭遇到这个新时代的时候,滋生出了更多的偏见和敌视。当库尔班江带领着众多散落在各个城市的族人为新疆正名,呼喊“我从新疆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那首很老的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一个人的价值的不会因为肤色、民族、籍贯而上升或跌落,中国大地的幸福和哀痛每天都在发生,它们从不会刻意选择地点和时间,然后降临。新疆所遭遇的问题,不是新疆人的问题,是所有人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所以,不必同情或厌恶新疆人、河南人、流浪的乞丐、拾荒的老人,该同情和反省自己,因为我们和书中这些有着漂亮的大眼睛和挺拔鼻梁的新疆朋友一样,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小人物,没有背景,只有背影。可尽管如此,也不妨碍他们继续前进,追逐小小的梦想。
不必问我从哪里来。我热情地笑,我认真地活,我诚恳地对待每一个日子。所以,真的不必问我从哪里来。一个人见到的世界愈是广阔,对自己从哪里来愈是不在意,或者说,对家乡的感情也愈淡。53岁的阿布来提走出新疆、海外留学、外企就职,他说TOTO公司的6000多员工就是他的孩子,在外面打拼太久,对家乡的感情也渐渐有些淡了。对家乡的感情渐渐淡了,这不是背弃,不是忘恩,人迟早要回到自身,而不是依附于族群和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