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的有知
早在高中的时候就接触过几部陈丹青的书,陈丹青的书名总是取得很谦虚:《荒废集》《退步集》《草草集》等。这次干脆以无知命名,虽然已经因为前几本书名和内容的反差有所心理准备,可是看书的时候,也会想,这要算是无知,那我等岂不是要划归蒙昧?
《无知的游历》一书源于《华夏地理》前主编叶南的一次邀请,当时的计划是由杂志社出钱公费让陈丹青去游历八九个地方,然后发表在《华夏地理》上。但是由于之后叶南的辞职的原因,陈丹青只游历了三个地方。土耳其、俄罗斯以及德国。虽然也仅仅是只有三个地方,还是出了一个集子。也就是《无知的游历》这本书。
我自己也喜欢独自旅行,一个人走走看看而不去一些挤满了游客的地方。有机会的话我去一个城市会去去当地的寺庙、老公园、博物馆还有独立书店,这些地方往往没有游客,只有三三两两最有当地感觉的人在。而也只有在这些地方,你猜真正看到了一个不只只是地理概念上的城市。他也是和你的家乡有着一样浓浓的生活气息的市井、富有历史感的古城。但是真的我以为的有知的游历,仅仅在于这些物质至上,而陈丹青的游历,所谓的无知才是真正的有知。
看陈丹青的游记,有着丰富的艺术知识。作为一个艺术家、作家的陈丹青有着良好的艺术素养,在涉及欧罗巴的艺术的时候可以说是手到擒来,挥洒自如。他有的往往不是过多的新奇而是对自己已知的一种印证,是对古往今来中西内外,那份古老的沉重的历史的价值的一次追认。在陈丹青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地方,那些地方有的有古老的文化遗址,有的是有伟大的名人,有的是有着丰厚的艺术收藏,让人目不暇接。
陈丹青在土耳其,一是呆在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和圣索非亚大教堂之间,描摹巨细,感怀万千,一是跑去以弗所废墟,瞻仰回望古希腊的楚楚动人,城墙、石柱,白马、青草。然后画画。去俄罗斯,根本就不顾景点,满心的托尔斯泰,去他的故居,去他的草坟。 在没有历史背景与艺术史知识的我们看来很多非常简单的东西,竟会在若干年前有着那么惊心动魄的历史与浓墨重彩的人事掌故。
在土耳其,陈丹青用他的画笔细细描摹他在以弗所看到的古代希腊文化的断壁残垣,也用一支笔描摹记忆中的那个古希腊,那样高度发达的文化,与让人不禁扼腕的故事。土耳其人一千年来的风云际变被他勾连了出来,有最后放在了温馨喜悦的现实生活与美丽无比的自然之中。世间的纷纷扰扰终归是会尘埃落定,而现在的生活的诗意却又是在那些古老文明的泽被之下的。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活不出精细与诗意,有的只会是鄙陋与对那些古拙的不屑一顾,然后心如浮萍貌似安心的生活在一个居无定所无处安放内心的地方。这不就是现在那么多急着改造的中国城市的悲哀么?
在俄罗斯,陈丹青是用托尔斯泰的三本巨著,摩画出了一个不是现代的俄罗斯。他去了莫斯科,去了彼得堡,去了那些与托尔斯泰有关的地方,在托尔斯泰故居、乡下小屋不断的流连,思绪万千。想的却是许多年前托尔斯泰身处的那个震荡的俄国社会,那个眼廓深陷,目光锐利的老头坐在书桌前,慢慢的写《安娜 卡列尼娜》,然后累了就坐在宽宽的躺椅上休息一会。陈丹青像是一个回归者,仔仔细细的打量着故居的每一处地方,将托翁与当时文豪的故事娓娓道来,又能指出房间的布置何以独具匠心。一瞬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时间点,我们就是那么谦卑的站在托尔斯泰边上恭恭敬敬的看着他。
在德国,陈丹青,则是写了不少的音乐家。巴哈、李斯特。讲到李斯特的时候,也提提了他的婚姻,又将他的婚姻与小镇的另一对夫妇的传奇联系在了一起。敏锐的陈丹青,为我们拨开云雾在世间,时间中穿梭,有声有色。
清新的字词,优美无比的构句,让我恨不得认认真真抄下他的文字好好揣摩。而那在字与字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历史、艺术则让每一句话都有了入木三分的独特的观点与韵味。
历史是什么,历史感有什么用。金观涛说,历史感就是当你突然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有所感悟,吧人类今天碰到的种种问题和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生活的社会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企图超越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某一种特定文化这回规范来考察历史的意识。试看,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不是依旧有爱恨情仇,所有的情感与行为都是可以理解,都能够共感,在那一个时刻的自己就不会只是局限于自己身处的现下。同时也会有了一种对古老的美好的敬畏。而西方有的胜过中国的或许也就是这个吧。
一种敬畏,在历史在艺术在文化之前。那么就算是无知也能够成有知。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