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游客的陈丹青
这一次,我们从头说起。
1.
陈丹青出生于共和国诞生后的第四年,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此后多年,当陈丹青抛出响亮的“民国范”,在各地讲座谈到往日种种,具体的细节脉络便在这里。对过人家的日常生活,叔叔伯伯的行事派头,一点一滴还留存着民国痕迹。于是他得以看见并记得,于是这个旧居之所,得以成为他民国言说的桥梁。
十六岁时,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至此基本离开了上海弄堂,在乡下生活八年之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进入正统艺术学府。此前,他当然也画画,14岁时就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第一幅静物油画是十五岁画的三只番茄,第一幅油画风景写生是十六岁画的襄阳公园外东正教教堂。我很喜欢陈丹青十五岁画的那幅自画像,阴郁宁静,漂亮的不行。但毕竟,真正以画家身份立足,还要到上了研究所以后。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陈丹青决定报考中央美院,考试前夕,他又画了一幅自画像,眼睛还是一样,但眼神大变,斜着看向一边,好像瞪着谁,嘴巴鼓鼓的翘着,像在生气。照他自己的话说,“脸上分明有野心”。
带着“野心”的陈丹青,很快崭露头角。1980年,陈丹青为准备毕业创作,二次进藏,创作了七幅油画以及一沓速写,这七幅油画,就是后来凡谈起陈丹青就要谈到的《西藏组画》。据说,《西藏组画》在当时引起了美术界与文艺界的极大震动,所有文艺报刊争相刊发与评论。陈丹青,一举成名。
1980年毕业后,陈丹青留校任教于油画系第一工作室。1982年,辞职移居美国。去美国,两手空空,但美国有画,而且是原作,所以必须走。在美国的生活《纽约琐记》里约略提到了些,各种访谈文章里也有谈到,不外乎是,画画,卖画,自由快活。
2000年,陈丹青回国,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5月,报考清华美院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有5名入围,但最后因外语而全部落榜。2001年,硕士生报考,没有一个人通过英语和政治考试。因为政治和英语分数,陈丹青长达三年没有招到一个研究生。再然后,陈丹青不干了。2004年,他正式提出辞职,并在公共领域多次谈到现行的教育制度,彼时还在《新闻调查》的柴静就此事件专门采访了陈丹青,并制作了一期《陈丹青出走清华》。
于是,一个教授的辞职,成为了公众事件。于是,一个画家的言说,开始被更多人听见。于是,有纷至沓来的采访邀约,写稿邀约,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在杂志或报纸上看到他的文章,甚至,在镜头前,在各种讲座和沙龙上,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样子。
其实,谈陈丹青,不容易直接谈到画,谈到艺术,甚至也不着急谈他的文字,而总是直接跳接到他本身的经历种种,或就干脆直接将焦点放在那张脸上。陈丹青喜欢谈人的样子,他自己的样子就很好,干净短寸,无框或黑框眼镜,大眼睛,双眼皮,眉毛直而有力,一张脸干干净净,有少年气象,但其实,算起来到如今,陈丹青61岁了。
2.
陈丹青听人说话总是不自觉把眼镜摘下来,侧着耳朵,听。自己讲话慢条斯理,一句一句。看起来沉静,内敛,但其实,他仍是25岁那个“分明有野心”的陈丹青。说“野心”或许已经不合适,而是“不合作”。是独立,自立于权力、权威之外。
看多一些他的文章、访谈,会发现他喜欢“否定”,喜欢拒绝。对他人,对自己。画画,是专业,但不可能自夸,其余的,音乐,那是门外汉,写作么,更是“荒废”,写游记,不,他讨厌,访谈,是奈何不了的应承。但其实,这否定的内里是尊重和谦虚,也有一份骄傲。就像他说“‘荒废’变成书名,懂的人会读到另一层意思,就是:这个人其实不想荒废。”那么门外汉,其实并非自己真的一窍不通,而是对许多不懂装懂的不屑和讽刺。
虽然,口里说着讨厌游记,但邀约前来,陈丹青还是应承了下来了。2008年,陈丹青与《华夏地理》杂志主编叶南搭上线,拟定每年抽上几个星期,任选某国,走走看看,写些文章杂志用。
2009年,他们去了土耳其,2010年俄罗斯,2011年德国和匈牙利。没有更多了,本来打算至少八九篇的计划提前结束,杂志方面叶南辞职,这个计划自然也就搁浅。三篇,就三篇,也可以结集了。
《无知的游历》,陈丹青取的书名。他说,木心先生曾言,如果要走访列国,必要熟读该国人物与史迹,有备而去。这样才是幸福的出游。很多文章指南中,也有这样的教导:要具备知识性。什么是知识性?在游记中,莫如是走到哪处便可说出当地的神话传说,英雄人物,文学掌故,或者风土人情,总之,要让读者除文字之外,另有受益。陈丹青说,他知识匮乏,他无知。但你听他又讲,飞机上读旅行指南,那只是书,不是活的国家。“待飞机落地,入了宾馆,然后抬脚走上马路,我对于国家的认识,这才刚刚开始”,并且“新到一国而使我油然动衷的一刻,正是无知。”还有,“我喜欢记着熟知的国名,迟迟不去,也喜欢忽然到临陌生的国度,满怀无知。”你瞧,他说无知,说退步,说荒废,你都不要相信。这是玩笑话,文学的修辞魅力,不就藏在这反反正正,迷迷糊糊的文字中间么?
我们把焦点从无知移到游记上来。游记,是古早久远的文学体裁,不是旅行指南,不是路书,不是时下流行的各种畅销“旅行书”,游记当然也是作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用文字记下途中种种。但它的实用性没有那么强,它不会告诉哪里有好吃的美食,哪里有便宜的旅馆,它多半只和作者自己有关。你若是想看一本游记,很有可能不会是对目的地感兴趣,而是对写作者本身和他的文字书写感兴趣。
陈丹青不负责旅行指南,他目的单纯,在土耳其,只有两个去处,一是呆在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和圣索非亚大教堂之间,描摹巨细,感怀万千,一是跑去以弗所废墟,瞻仰回望古希腊的楚楚动人,城墙、石柱,白马、青草。然后画画。去俄罗斯,根本就不顾景点,满心的托尔斯泰,去他的故居,去他的草坟。
老实说,看陈丹青的游记,我不容易被触动。毕竟,像艺术,像油画,像音乐,像托尔斯泰,都与我隔着万重山脉,不亲不近。在他“过于用力,过于动情”的书写中,我们隔着时代,隔着年纪,我多少有点无动于衷。但就像前面我说的,看游记,不是看游记,看的是作者和文字,是文字间恍然回忆旧事,或者豁然开朗的一句好话,甚至这都不是,而只是看,看一个喜欢的作者的方方面面,如此,如此。
在序文里,陈丹青说,“这回去土耳其,以弗所希腊遗址到处是柔和细密的一种草,团团簇拥着廊柱和石座,每一看,我会心动,但丝毫不想到细草的名目,只顾抬起相机,摁下去,和所有游客一样。”他这仍是在说自己的无知,其实当然不是,虽然没有草木之名,但另有其他“知识”与“名目”。倒是我看此书,却也是“每一看,会心动,但丝毫不想到细草的名目”,只是,翻过一页一页,看下去,看下去。
▍欢迎关注不止读书微信公号(微信号:buzhidushu)
不止读书,读书不止!
1.
陈丹青出生于共和国诞生后的第四年,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此后多年,当陈丹青抛出响亮的“民国范”,在各地讲座谈到往日种种,具体的细节脉络便在这里。对过人家的日常生活,叔叔伯伯的行事派头,一点一滴还留存着民国痕迹。于是他得以看见并记得,于是这个旧居之所,得以成为他民国言说的桥梁。
十六岁时,陈丹青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至此基本离开了上海弄堂,在乡下生活八年之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进入正统艺术学府。此前,他当然也画画,14岁时就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第一幅静物油画是十五岁画的三只番茄,第一幅油画风景写生是十六岁画的襄阳公园外东正教教堂。我很喜欢陈丹青十五岁画的那幅自画像,阴郁宁静,漂亮的不行。但毕竟,真正以画家身份立足,还要到上了研究所以后。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陈丹青决定报考中央美院,考试前夕,他又画了一幅自画像,眼睛还是一样,但眼神大变,斜着看向一边,好像瞪着谁,嘴巴鼓鼓的翘着,像在生气。照他自己的话说,“脸上分明有野心”。
带着“野心”的陈丹青,很快崭露头角。1980年,陈丹青为准备毕业创作,二次进藏,创作了七幅油画以及一沓速写,这七幅油画,就是后来凡谈起陈丹青就要谈到的《西藏组画》。据说,《西藏组画》在当时引起了美术界与文艺界的极大震动,所有文艺报刊争相刊发与评论。陈丹青,一举成名。
1980年毕业后,陈丹青留校任教于油画系第一工作室。1982年,辞职移居美国。去美国,两手空空,但美国有画,而且是原作,所以必须走。在美国的生活《纽约琐记》里约略提到了些,各种访谈文章里也有谈到,不外乎是,画画,卖画,自由快活。
2000年,陈丹青回国,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5月,报考清华美院博士生的24位考生中,有5名入围,但最后因外语而全部落榜。2001年,硕士生报考,没有一个人通过英语和政治考试。因为政治和英语分数,陈丹青长达三年没有招到一个研究生。再然后,陈丹青不干了。2004年,他正式提出辞职,并在公共领域多次谈到现行的教育制度,彼时还在《新闻调查》的柴静就此事件专门采访了陈丹青,并制作了一期《陈丹青出走清华》。
于是,一个教授的辞职,成为了公众事件。于是,一个画家的言说,开始被更多人听见。于是,有纷至沓来的采访邀约,写稿邀约,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在杂志或报纸上看到他的文章,甚至,在镜头前,在各种讲座和沙龙上,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样子。
其实,谈陈丹青,不容易直接谈到画,谈到艺术,甚至也不着急谈他的文字,而总是直接跳接到他本身的经历种种,或就干脆直接将焦点放在那张脸上。陈丹青喜欢谈人的样子,他自己的样子就很好,干净短寸,无框或黑框眼镜,大眼睛,双眼皮,眉毛直而有力,一张脸干干净净,有少年气象,但其实,算起来到如今,陈丹青61岁了。
2.
陈丹青听人说话总是不自觉把眼镜摘下来,侧着耳朵,听。自己讲话慢条斯理,一句一句。看起来沉静,内敛,但其实,他仍是25岁那个“分明有野心”的陈丹青。说“野心”或许已经不合适,而是“不合作”。是独立,自立于权力、权威之外。
看多一些他的文章、访谈,会发现他喜欢“否定”,喜欢拒绝。对他人,对自己。画画,是专业,但不可能自夸,其余的,音乐,那是门外汉,写作么,更是“荒废”,写游记,不,他讨厌,访谈,是奈何不了的应承。但其实,这否定的内里是尊重和谦虚,也有一份骄傲。就像他说“‘荒废’变成书名,懂的人会读到另一层意思,就是:这个人其实不想荒废。”那么门外汉,其实并非自己真的一窍不通,而是对许多不懂装懂的不屑和讽刺。
虽然,口里说着讨厌游记,但邀约前来,陈丹青还是应承了下来了。2008年,陈丹青与《华夏地理》杂志主编叶南搭上线,拟定每年抽上几个星期,任选某国,走走看看,写些文章杂志用。
2009年,他们去了土耳其,2010年俄罗斯,2011年德国和匈牙利。没有更多了,本来打算至少八九篇的计划提前结束,杂志方面叶南辞职,这个计划自然也就搁浅。三篇,就三篇,也可以结集了。
《无知的游历》,陈丹青取的书名。他说,木心先生曾言,如果要走访列国,必要熟读该国人物与史迹,有备而去。这样才是幸福的出游。很多文章指南中,也有这样的教导:要具备知识性。什么是知识性?在游记中,莫如是走到哪处便可说出当地的神话传说,英雄人物,文学掌故,或者风土人情,总之,要让读者除文字之外,另有受益。陈丹青说,他知识匮乏,他无知。但你听他又讲,飞机上读旅行指南,那只是书,不是活的国家。“待飞机落地,入了宾馆,然后抬脚走上马路,我对于国家的认识,这才刚刚开始”,并且“新到一国而使我油然动衷的一刻,正是无知。”还有,“我喜欢记着熟知的国名,迟迟不去,也喜欢忽然到临陌生的国度,满怀无知。”你瞧,他说无知,说退步,说荒废,你都不要相信。这是玩笑话,文学的修辞魅力,不就藏在这反反正正,迷迷糊糊的文字中间么?
我们把焦点从无知移到游记上来。游记,是古早久远的文学体裁,不是旅行指南,不是路书,不是时下流行的各种畅销“旅行书”,游记当然也是作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用文字记下途中种种。但它的实用性没有那么强,它不会告诉哪里有好吃的美食,哪里有便宜的旅馆,它多半只和作者自己有关。你若是想看一本游记,很有可能不会是对目的地感兴趣,而是对写作者本身和他的文字书写感兴趣。
陈丹青不负责旅行指南,他目的单纯,在土耳其,只有两个去处,一是呆在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和圣索非亚大教堂之间,描摹巨细,感怀万千,一是跑去以弗所废墟,瞻仰回望古希腊的楚楚动人,城墙、石柱,白马、青草。然后画画。去俄罗斯,根本就不顾景点,满心的托尔斯泰,去他的故居,去他的草坟。
老实说,看陈丹青的游记,我不容易被触动。毕竟,像艺术,像油画,像音乐,像托尔斯泰,都与我隔着万重山脉,不亲不近。在他“过于用力,过于动情”的书写中,我们隔着时代,隔着年纪,我多少有点无动于衷。但就像前面我说的,看游记,不是看游记,看的是作者和文字,是文字间恍然回忆旧事,或者豁然开朗的一句好话,甚至这都不是,而只是看,看一个喜欢的作者的方方面面,如此,如此。
在序文里,陈丹青说,“这回去土耳其,以弗所希腊遗址到处是柔和细密的一种草,团团簇拥着廊柱和石座,每一看,我会心动,但丝毫不想到细草的名目,只顾抬起相机,摁下去,和所有游客一样。”他这仍是在说自己的无知,其实当然不是,虽然没有草木之名,但另有其他“知识”与“名目”。倒是我看此书,却也是“每一看,会心动,但丝毫不想到细草的名目”,只是,翻过一页一页,看下去,看下去。
▍欢迎关注不止读书微信公号(微信号:buzhidushu)
不止读书,读书不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