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考者自测指南
一、 提出恰当问题的技巧
我提出问题的技巧基础:1、自身与此问题相关的经验;2、相关的知识存储;3、部分初级的思维技巧
二、 控制自己的心智活动
有难度,特别是从事费脑力低,琐碎,体力类事物时,头脑经常会被随意的、恍惚的景象漂移所淹没。虽然自己尝试过,但很难较长时间把自己的心智固定在于一个具体的问题上,自己地思考并形成判断。
专题:自己的头脑被什么充斥?
那些在我的脑海中游之不去的事物:
我自己也很难解释为什么脑海图景的出现规律,可以是我看到的电视剧、电影或书籍中的景象,也可以是我曾做过的事或即将,甚至是未做过的事,可以是我对别人的行为观察,或者是我自身天马行空的想象,总结有着几类:⑴电视剧、电影、书籍中的画面、情节⑵有关自己的事情⑶天马行空的幻想⑷对他人的观察⑸与自己的情感色调相适应的事件,如愉悦时对未来毫不根据的期望,或对自己有些夸大的自信和赞赏,悲伤时对过去挫折的回忆,对未来的绝望思考⑹掠过的,半生不熟的印象,那些我自己说不清的模糊场景
这些场景的产生主要是跟我的心情和状态有关,脑海中图像的色彩和心情的色调是一致的,另外前后一段时间发生(或将发生的)的事件也会对头脑中的场景产生影响。
虽然这些图景会伴随着我本身对其的思考出现,但这一种思维方式的效率并不高,而且难以被控制。所哟我必须探索出一种方式控制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无序,混乱的画面,即控制自己的心智活动。
有一种可靠的方式是专心从事耗脑力的工作,如解决有意义的问题,阅读,写作,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看电影,电视,或者游玩也是一种容易吸引人注意力的事,但因为此类事件对头脑的训练强度十分小,甚至是钝化大脑,故娱乐事件不在训练之列。
三.以诚待己,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事,认识自己的局限性,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和无知,这是我在意识上一直都明确其重要性的事,但在现实中是否因为自己本身人性的劣根性当遇到自己的不足时盲目,逃避或自欺欺人,这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何客观的地观察自己的局限性,思考自己的不足?首先,应使自己身处于一个高标准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自己塑造,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树立一个高标准的参考标准,并且与自己时刻警醒,对照反思,学习成长。
四.把问题和有争议的议题视为令人兴奋的挑战
现在对待问题和挑战的态度已经有所改变,但这时应难度级别而定的,对待稍微有难度并且自己有信心解决的问题,我会将解决的过程看做是一种期待和享受;但若是面对难度较高,自己第一反应是无从下手的问题,我的潜意识中就想逃避和避重就轻地寻找简易方式解决。
其实从工作中的几次写材料的经历来看,对于写作的主体的第一反应都是无从下手和不知所措,虽然这与自己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培养有关系,但随着对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参考,材料写作并不如自己第一反应想的那么艰难。针对材料写作,文笔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但材料的收集,积累可以即刻着手的事。随着自己准备、学习的深入,一件事的难度会随之下降,并且处理过的事会成为下一次事件处理的基石,自己就会在这一个个基石的铺垫下学到更多,成长更快。因此,珍惜那些让你有恐惧之心,不想面对的困难,因为只要你决心克服,都会受益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忌:把问题和有争议的议题视为对自我的损害或威胁
五、尽力领会复杂性,对其保持和耐心,并准备花时间去解决难题。
这一点是我的软肋,处理复杂性,工作量大的事件常易消耗我的耐心,使我心情烦躁,结果可想而知,消极的过程不会产生一个积极的结果。我并不善于感受处理一件复杂,高难度事件的喜悦。也许这与我并不容易产生工作上的好奇心有关,面对处理任务中的问题,我经常会把其视为“阻碍、困难”,而不是自身“学习的机会”。
解决方式除了改变自己对问题的定位外,还需要有众多辅助性解决手段,比如分解目标,工作软件,材料积累等促进性方式,因为积极性手段本身就会促进过程往积极方向发展。
忌:宁可困惑不解也不努力搞明白
六、把判断建立在证据而不是个人喜好上,只要证据不充分就推迟判断。当新证据揭示错误时,就修改判断
避免个人喜好和个人情感影响自己客观独立的判断,虽然在意识上已经确立这点的重要性,但似乎大脑还是会不经意间受到情感的干扰,趋向于支持自己喜欢的,反对自己厌恶的,似乎情感中已经下了结论,我的大脑需要做的是只是为这个结论寻找证据。
证据不充分就延迟判断,如何判断证据如何充分也是一门学问,但基于基本的逻辑学理论可以对得出结论的严谨程度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忌:把判断建立在第一印象和直觉反应上,不关心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并且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七、对他人的思想感兴趣,因为愿意专心地阅读和倾听,即使他们往往不同意他人的观点
我若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特别是在对自己的结论有证据体系支持或是有感情因素的影响等情况下,对于自己观点相悖的结论总是会产生抵触情绪,对支持相悖结论的证据和逻辑也会逐一反驳。并不是不能反驳,而是如何在保持理智客观的前提下思考反思。至于对别人的思想(特别是反对自己的思想)感兴趣,是一项自己急需学习的事。
忌:一看到不同意见,就像“我怎么能够反驳”
八、认识到极端的观点很少正确,所以避免它们,践行公正性并且寻求平衡的观点
这一点我做得比较好,大概与自己的性格有关,自己本身就不是一个倾向于极端判断的人。
九、践行克制,控制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受感情所克制,三思而后行
如何避免自己沦落为情绪的奴隶?除了在书本和思想上吸取精华,重塑思想观念外,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亲力亲为地实践,有意识地去缓解和克制自身产生的不良情绪,只有在一次一次不间断地控制自身情绪的实践中,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才可以走向真正的成熟。
我提出问题的技巧基础:1、自身与此问题相关的经验;2、相关的知识存储;3、部分初级的思维技巧
二、 控制自己的心智活动
有难度,特别是从事费脑力低,琐碎,体力类事物时,头脑经常会被随意的、恍惚的景象漂移所淹没。虽然自己尝试过,但很难较长时间把自己的心智固定在于一个具体的问题上,自己地思考并形成判断。
专题:自己的头脑被什么充斥?
那些在我的脑海中游之不去的事物:
我自己也很难解释为什么脑海图景的出现规律,可以是我看到的电视剧、电影或书籍中的景象,也可以是我曾做过的事或即将,甚至是未做过的事,可以是我对别人的行为观察,或者是我自身天马行空的想象,总结有着几类:⑴电视剧、电影、书籍中的画面、情节⑵有关自己的事情⑶天马行空的幻想⑷对他人的观察⑸与自己的情感色调相适应的事件,如愉悦时对未来毫不根据的期望,或对自己有些夸大的自信和赞赏,悲伤时对过去挫折的回忆,对未来的绝望思考⑹掠过的,半生不熟的印象,那些我自己说不清的模糊场景
这些场景的产生主要是跟我的心情和状态有关,脑海中图像的色彩和心情的色调是一致的,另外前后一段时间发生(或将发生的)的事件也会对头脑中的场景产生影响。
虽然这些图景会伴随着我本身对其的思考出现,但这一种思维方式的效率并不高,而且难以被控制。所哟我必须探索出一种方式控制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无序,混乱的画面,即控制自己的心智活动。
有一种可靠的方式是专心从事耗脑力的工作,如解决有意义的问题,阅读,写作,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看电影,电视,或者游玩也是一种容易吸引人注意力的事,但因为此类事件对头脑的训练强度十分小,甚至是钝化大脑,故娱乐事件不在训练之列。
三.以诚待己,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事,认识自己的局限性,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和无知,这是我在意识上一直都明确其重要性的事,但在现实中是否因为自己本身人性的劣根性当遇到自己的不足时盲目,逃避或自欺欺人,这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何客观的地观察自己的局限性,思考自己的不足?首先,应使自己身处于一个高标准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自己塑造,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树立一个高标准的参考标准,并且与自己时刻警醒,对照反思,学习成长。
四.把问题和有争议的议题视为令人兴奋的挑战
现在对待问题和挑战的态度已经有所改变,但这时应难度级别而定的,对待稍微有难度并且自己有信心解决的问题,我会将解决的过程看做是一种期待和享受;但若是面对难度较高,自己第一反应是无从下手的问题,我的潜意识中就想逃避和避重就轻地寻找简易方式解决。
其实从工作中的几次写材料的经历来看,对于写作的主体的第一反应都是无从下手和不知所措,虽然这与自己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培养有关系,但随着对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参考,材料写作并不如自己第一反应想的那么艰难。针对材料写作,文笔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但材料的收集,积累可以即刻着手的事。随着自己准备、学习的深入,一件事的难度会随之下降,并且处理过的事会成为下一次事件处理的基石,自己就会在这一个个基石的铺垫下学到更多,成长更快。因此,珍惜那些让你有恐惧之心,不想面对的困难,因为只要你决心克服,都会受益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忌:把问题和有争议的议题视为对自我的损害或威胁
五、尽力领会复杂性,对其保持和耐心,并准备花时间去解决难题。
这一点是我的软肋,处理复杂性,工作量大的事件常易消耗我的耐心,使我心情烦躁,结果可想而知,消极的过程不会产生一个积极的结果。我并不善于感受处理一件复杂,高难度事件的喜悦。也许这与我并不容易产生工作上的好奇心有关,面对处理任务中的问题,我经常会把其视为“阻碍、困难”,而不是自身“学习的机会”。
解决方式除了改变自己对问题的定位外,还需要有众多辅助性解决手段,比如分解目标,工作软件,材料积累等促进性方式,因为积极性手段本身就会促进过程往积极方向发展。
忌:宁可困惑不解也不努力搞明白
六、把判断建立在证据而不是个人喜好上,只要证据不充分就推迟判断。当新证据揭示错误时,就修改判断
避免个人喜好和个人情感影响自己客观独立的判断,虽然在意识上已经确立这点的重要性,但似乎大脑还是会不经意间受到情感的干扰,趋向于支持自己喜欢的,反对自己厌恶的,似乎情感中已经下了结论,我的大脑需要做的是只是为这个结论寻找证据。
证据不充分就延迟判断,如何判断证据如何充分也是一门学问,但基于基本的逻辑学理论可以对得出结论的严谨程度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忌:把判断建立在第一印象和直觉反应上,不关心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并且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七、对他人的思想感兴趣,因为愿意专心地阅读和倾听,即使他们往往不同意他人的观点
我若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特别是在对自己的结论有证据体系支持或是有感情因素的影响等情况下,对于自己观点相悖的结论总是会产生抵触情绪,对支持相悖结论的证据和逻辑也会逐一反驳。并不是不能反驳,而是如何在保持理智客观的前提下思考反思。至于对别人的思想(特别是反对自己的思想)感兴趣,是一项自己急需学习的事。
忌:一看到不同意见,就像“我怎么能够反驳”
八、认识到极端的观点很少正确,所以避免它们,践行公正性并且寻求平衡的观点
这一点我做得比较好,大概与自己的性格有关,自己本身就不是一个倾向于极端判断的人。
九、践行克制,控制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受感情所克制,三思而后行
如何避免自己沦落为情绪的奴隶?除了在书本和思想上吸取精华,重塑思想观念外,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亲力亲为地实践,有意识地去缓解和克制自身产生的不良情绪,只有在一次一次不间断地控制自身情绪的实践中,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才可以走向真正的成熟。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