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露西巴顿》
这本书讲了一个童年十分悲惨的女人走出她的家庭,后来成为作家。童年的悲惨经历,被关在卡车里,家庭经济的窘迫,被同学、周围人排斥孤立的这些经历始终对她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让她在成年后、自己成家之后的 8 年都没有回过家。 和一个女生聊到,她的童年也经历过类似露西巴顿的悲惨童年。我突然意识到,哪怕是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人们会有相似的经历。那段不好的童年经历对成年后的他们的作用方式也许是相似的。 会让我觉得在不同的时空中,其实我们是在经历类似的事情,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读到这样的书有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时候可以产生如此的共鸣。以及最近与两个出生农村的甚至比我还年轻几岁的人聊天,发现他们小时候经历的计划生育竟与莫言的《蛙》中提到的计划生育是没什么两异。之前我一直认为这本书描写的计划生育不是那么的真实,有虚构夸大的成分。也许作家们都是在纪实、写的是自己本人的经历,或者至少自己见过,程度不同罢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