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
从“中国”这一国家名称的来源,到尧禅位给舜时说的那句“天之历数在尔躬”(意思是:天文之学就交给你啦),以及古代中国改朝换代时更换历法,天文学的发生和进展对中国文化的塑造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同时,中国文化反作用于天文学的进程,使其形成了具有东方传统的天文学思想和体系。以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果虽有不足但也颇丰,这不仅体现在它的比较全面系统而且时间跨度最长的详实观测和资料记载上,还体现在敦煌星图(依据严密的几何规则)的精确性及其他天文观测技术的先进性上。
在《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中,纵观屈原的《天问》问道时刻,到尧舜、武王,到春秋战略、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及现代约五千年的历史,作者从天文学的萌芽,说到现代的航天工程(火星车、太阳探测卫星等)。通过历史档案、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物等资料和实物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科学的星图、精致的仪器、精准的历法和深远的天文学思想。
开头提到的“中国”之称,之所以来自天文学,是因为有“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定位首都的基本思路。而何为“中”与日影的测量有关,即《周礼》云“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按照这样的测量方法,就可以选择一地作为古帝王的“建国之本”。而尧对舜说的那句话,以及每改朝换代就更换历法(我国有200种历法)的先例,都无非是表达天文历数在帝王统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为了探求“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人类诞生了天文学。而后,天文学形成了许多应用的价值,它不仅担负着“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任务,还长期被供奉为官方的“正统”之学。这使得中国古代文明在天文学上达到的精度和复杂程度远超其他自然科学。
天文学上的渐进发展,也促进了天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天文学思想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天人合一”和“观天问道”。前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培养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后者强调对宇宙探索的渴望和追求。通过观测记录提出关于宇宙起源、结构与演化的理论,一方面推动了天文学本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有广泛影响。应该说,这些思想在天文学领域及之外,发挥着天文学所能引起广泛影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