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不止星星啦,包罗万象

朋友才会在意你的喜好啊。新书刚上市,就来给我安利啦。知道我成天关心山川湖海日月星辰花草虫鱼……
——可是,我去年一直在观星,可以歇歇了吧。毕竟,大重庆很少有晴天,观和没观差别不大。
——哎呀,这可不只有星象啊,还有历史呢!还有文学……各种。我觉得你会有兴趣。
——额,原来如此啊。那我有兴趣。
嘿,可别说,书到手上,沉甸甸一本,并非休闲消遣,内容很专业系统。《序篇》之外共12章,从“宇宙洪荒、神话传说”到“北京时间、中国天眼”,每章5个小节。
看完才恍然发现,中国的天文学受到历朝历代重视,研究一直不断向前推进。整个过程中,还不断受到外来影响,比如唐代之婆罗门法、元代之回回法、明清之交的西洋法。

单纯考证历史容易觉得枯燥,而这本书有趣在天文历史之外,它还涉及了丰富的地理、文学、农学知识。
天文历法的雏形是物候。“沆瀣一气”这个成语中的“沆、瀣”二字原指不同的水气,尤其是夜半霜露的寒凉之气。古人为什么要煞费苦心观察这么细致呢?他们要记录节气和时间,可不就得依赖物候嘛。自然经济,渔猎游牧,与大自然斗智斗勇,必然得先了解规律。这个认识过程本身非常漫长,还有很多局限性,南北差异,地域差异,准确性就不够。
物候不够,天象来凑。日升月落也有迹可循。史料中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里,就出现了以天象记录季节变化。甲骨文记录了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有个重要部分,就是天象。在殷墟卜辞中,关于干支纪日的内容就很普遍,还有月食、日食的记录。

前几天,听一位教授讲述文学史。她提到一个观点,让我心中一惊。大意是今人总以为文学和生物进化论似的,是一直在向前演变演进的。就默认为现在的一定比以前的先进。其实错了,两码事。你没有付出古人那么多努力和研究,怎么就能确定比古人做的更好,懂的更多,表达的更美妙呢?
在读这本书时,我也迁移了这个诘问。远古时代,还用甲骨文时,人们怎么凭借肉眼就得出了和当下相差无几的结论呢?创造和改进,完全两个量级的难度。
所以,当我们读这类资料详实严谨的科普时,除了猎奇和愉悦,还真应该多一份庄重。对知识的尊重,对科学的敬畏。

最近不是读博物馆系列嘛,湖南博物院里有辛追夫人。那你知道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上还有彗星全图吗?彗星我们现在100年间也就能遇见10-20颗,汉朝初期所记载的形态各异的彗星图样,至少要有上百次的观测才能实现。你品,是不是很牛?它们是世界上已知蕞早的彗星图。欧洲到很晚才有类似的彗星图。而且,马王堆中还有一份珍贵天文文献《五星占》,是蕞早关于五星运动的文献,其中包含了土星、木星和金星的运动周期和位置表格。
以上是随意选取了几个古代天文内容。回到当下的“中国天眼”。大家都对它的外形印象深刻,但关于它前前后后的故事未必清楚。FAST镜面直径达到500米,浓缩了中国几代科学家在射电天文学领域艰苦奋斗的历程。它的接收面积达到了30个足球场,拥有多项技术创新。而且,它柔软地像幕布一样,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形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仅在测试期间,就发现了132颗脉冲星,让脉冲星资料库扩充了一倍。
总之,全书涵盖了中国天文5000年观测历史和实践,深入浅出,内容非常扎实。来一本在书架上,甚为心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