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和缺憾
因为这些年陆陆续续看过不少日本电影,着迷于日本电影里精致的风物和漂亮的脸孔,加之大学研习的专业与日语相关,钟情于日本文化的细腻澄静和汹涌邪娟,更要紧的是倾慕日本电影独特的魅力,为其丰厚而多元的精神气度所感染。遂购置此套著作敬藏。
历时二十余天,作了满满登登一叠笔记,愚以为不写点什么,对不起这套一百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作者佐藤忠男是日本著名影评人,著作等身,德高望重,本书前后耗费了他数十载的心血。可谓倾注毕生之所学的集大成之作。
佐藤先生发挥其资深影评人专业而独到的见解,用生动洗练的语句准确概括各时代电影人的创作纲领,一窥日本电影文化之沿袭、产业之流变、风格之华丽,时有蹊径另劈,为读者提供新奇的视角和老练的观点。
阅读电影史的一大乐趣,旨在通过文本跟影像的对照与互文,深入了解电影艺术不同时期的形式与内容,通过这些心领神会串联起导演们纵横时空的相互影响和致敬,催生出专属影迷的幸福和愉悦。也是创作人各取所需的绝佳材料。
让我不禁赞叹的是,无论是古早时期失落了胶卷,只能透过当年报纸上刊登的剧情梗概、明星介绍和观影体验等旁征去探究的影片,还是划时代的大师杰作、无人问津的实验性作品,作者都一视同仁地加以分析阐释,这种津津有味、事无巨细的考究劲头,与其说是作为学者专业度的体现,毋宁说作者对电影的热爱已经深入生命肌理,叫人不得不佩服。
料想立志容易,忠诚其志,才难,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如大浪淘沙般重复看电影跟写影评,虽说是从事着自己深爱而获得幸福感的终身事业,可他终究不能像普通影迷那样根据喜好自由选择,这些年每一部电影都在脑海刻下印迹,从佳作到烂片都不能掉以轻心,其中的枯燥与烦琐可想而知,断言此乃深度影痴饱含着痛并快乐着的执拗,似乎未尝不可。
任何领域的史论都要做到行文深刻且易懂,观点有趣而不偏狭,本书是一个极佳的典范。借由枚举影史的契机,作者高度礼赞了歌舞伎、讲谈、浪花曲、净琉璃等传统曲艺的精粹,如何有效地滋养日本电影。作者形象地将日本电影比作“融合古今东西传统之缸”、“一个背负古老、贪欲新奇的异质社会”,诸如此类的精彩论述目不暇接,建议直取原文。
本书共分三册,第一册详述早期电影界的部分,作者写到“身处低俗世界遥望教养世界,憧憬教养世界又跟低俗世界保持血肉关联,从大众娱乐出发瞄向高级文化”,从社会结构、人际关系到教育体制、审美意识,揭露了日本电影界作为异质社会的存在,形容得入木三分。
同时他还深刻批判了战争下的电影,强调所谓“命运共同体”,美化战争和高扬战意。以及战后不够彻底全面地反省过错,在电影中过分强调本国的悲怆,却忽略受侵略国家的感受,由此可见国民性的缺憾。李香兰、满映、甘粕正彦和内田吐梦等人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曲折回转的精彩电影。战时的日本民众与其说是被骗,毋宁是希望被骗,“大家都以某种形式多多少少参与了战争”。
五十年代,日本电影正式迈入黄金时代,伴随电影院的大众化普及、西洋人意识观念的转变,东方文化和美学重获西方认可,日本电影在欧美电影节屡获大奖。诞生了黑泽明、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稻垣浩等一众大师,以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为首,一大批杰作井喷式涌现,作为知性、怀疑论、当代性的主题和叙事方法,日本电影走进国际视野。
接下来的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日本电影经历了异常奇拔的膨胀过程,增村保造、大岛渚、筱田正浩、吉田喜重为首的新浪潮影人,为电影届注入了崭新的能量和充沛的活力,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前辈的批判性超越。电影产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变,由大型制片厂转向独立公司制片,以往的人才培养机制也不复存续,取而代之的是创作者纷繁异彩的个性化,创作题材不可思议的多样化。拍电影变得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同时失去的东西也很多。
提一下本书的译文缺陷,行文落笔略微艰涩,或许跟日语原文拖泥带水的风格有关,背后是作者严谨周密的考证和深思熟虑的措辞,这一点无可厚非。可是第三册的精彩和通顺程度与一二册相比有明显差距,尤其后面几章,果然译者另有其人,难怪读起来笔力稍显不足。另外就是本书没有插图、没有索引难免有偷工减料之疑,除此之外堪称迄今国内出版的最翔实权威的日本电影史专著。钟爱日本电影的影迷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