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有好奇心
本书并不是一套科普向的读物,也不以时序、国别等惯用章节予以编排,每个章节更接近独立单元,适合相关爱好者查阅学习。
首先下个暴论:《货币文化史》并不是一本友好的科普读物,但它适合作为相关爱好者的收藏或参考文献。
本书7个章节,并不是因时序、国别划分,而是不同作者以各自的研究面切入,探讨某一个话题,当然在编排上也顾及了“由浅入深”的一丢丢需要,开篇从读者通常会关心的有趣的话题着手:它是为何而生产制造的,又是如何生产制造还有分配的?
毫无疑问,在古代,钱币的铸造与国家支出有关。事实上,研究人员一致认为,国家支出是最重要的。首先,战争费用是国家支出重要的一部分,这反映在钱币的发行与军事之间的密切关系上。……其次,除了军费,还有一些支出项目,包括建筑工程和公共竞技……
铸币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战争反过来让强大的政治力量得以从中掠夺。
本书不止一个章节(即不止一位作者)强调了“军费开支优先”:在近代福利国家出现之前(20世纪上半叶),军费开支一直是任何文明或国家预算中开销最大的项目。本书中对此结论给出了多个实例以佐证(第2章)。
生产工艺技术(见第1章)很莫名的成为了我比较感兴趣的点(?)。以今日之眼光,铸币生产和流通在古代社会也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或许是古代社会比较早建立完善的一条产业链)。从原料获取开始,贵金属与贱金属采掘、冶炼,金属币的制造,铸币厂管理,运输(物流),皆在公元前的希腊罗马形成了成熟的产业流程和管理体系(“罗马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便是向市场提供新铸货币”)。在此基础上,2-6章节以不同切入点探讨了货币用途(国家控制、与仪式/宗教的相关性、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和延伸出的意义(货币图像的艺术价值及带来的身份认同)。
货币与仪式/宗教的相关性似乎是众所周知的结论,第3章以考古成果作为例证,总结了货币成为仪式/宗教的媒介的原因(也是古代铸币的一些共性)。在这里学到了一个新知识,即后过程考古学、情境考古学或阐释考古学中,宗教概念已经不那么常用,而关注物质文化的“仪式”或“象征”层面。第4章相对来讲比较浅显,因为是和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此章概括了普通市民使用货币(铸币)的三大领域:经济领域(零售商品支付、借贷、赌博)、仪式领域(圣所)、丧葬领域,另外即便在古代,钱币也有其收藏价值。当然,铸币在古代也并不是唯一的货币形式,碎银、实物(比如谷物乃至肉制品)一直流通于市场上。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摘录,算不上心得。虽然我在强调本书章节编排不以时间为依据,但内容显而易见都是关于古代货币(按概述是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5世纪,地理上以欧洲,主要是希腊罗马)。可惜我对古钱币包括图像设计、管理等接近一窍不通,因此我的简要记录就到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