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椽读书会】小人物垮不掉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杰克·凯鲁亚克在1948年左右命名的,今年他的《在路上》公版,一下子涌现出十来个版本。相较而言湖南文艺比较贴心,出了这本女性垮掉派作品《小人物》搭配着阅读。毕竟作者乔伊斯·约翰逊是凯鲁亚克的前女友,怀着一颗八卦的心,翻开了这本书。
书看大半,杰克才慢悠悠的出场,乔伊斯并没有遮掩凯鲁亚克的厌女倾向。由此来看,二战后期出现这个年轻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的集合体,和现在的艺术文青们来比较,更像是独属于男性的一场狂欢。乔伊斯与凯鲁亚克相识相爱的时候,《在路上》尚因各种各样的问题未能出版,在她的内心里,没有找到自己的垮掉气质,一直都在希冀杰克带着自己一起上路。男性似乎可以说走就走,而女性即便‘才华横溢’,却不敢轻易放弃自己的工作。这是不是男性垮掉派和女性垮掉派的根本区别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给垮掉派作品圈定一个范畴。或许“自发式写作”算作是一个标准?所谓的“自发式写作”,是指思绪自发地、不受阻碍地溢出而形成的文字。也就是不经雕琢的文字,大概因为反抗的是传统观念,所以凯鲁亚克认为,经过理性的过滤,被编辑了的文字已经失去了最初的纯粹。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创作能力,《在路上》的初稿是一份长达30米的卷轴,20天便写完了。

但其实乔伊斯并不赞同这种“自发的”写作,比起《在路上》的狂野不羁,《小人物》读起来细腻而优雅。
对比《小人物》和《在路上》的共性,是反抗,反抗家庭伦理的束缚,追求爱,自由和性解放。可能因为女性力气小,《小人物》是‘温和’的,内心充满叛逆,不愿成为像洋娃娃一样的乖乖女;而《在路上》是混乱的,充满着飙车、偷窃、吸毒、酗酒和乱交。
《在路上》里面是不断重新启程的迪恩,《小人物》里是诗人爱丽丝,年纪轻轻,纵身一跃,离开了这个“没有爱,没有怜悯,没有智慧,没有美貌,没有谦逊”的世界。而乔伊斯心心念念着杰克带她上路,却一次都没有等来过。
木心曾在文学课上说过,垮掉一代的创作倾向是反对美国资产阶级道德规范,反对商业社会的市侩作风,反对既成的个性模式(另外,反美国政府对外发动战争,对内麦卡锡主义)。
这反对的多好,但表现形式上面实在让人难以认同,他们要的是一种极端的“自由”,是想吸毒就吸毒,想滥交就滥交的自由。大概也因为这一点,他们的日子也确实过得一塌糊涂,是真的‘垮掉’了。
其实垮掉的翻译并不成功,这个词在中文的内涵太单调了,Beat这个词,有音乐的节拍,源于至善(Beatitude),暗含一种力量在里面。而垮掉是什么?是完蛋,是毁灭,是一无是处。像乔伊斯这类,秉持着“独立是婚姻的前提”,一直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女孩子们,怎么可能垮掉呢?她们或许是小人物,但她们垮不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