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自己,关于人之所以为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淑橼#看完整本书才理解了译者说的“这里的外星人并非指来自外星之人,而是指那些独行客与梦想家”。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与环境,保守地说,其中有两个元素出彩了,整部作品就会很出彩。而情节,无疑是最重要的。这世上有多少故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那小说中有多少种情节?也是写之不尽吗?是的。但这世上也存在很多的“同一个故事”,“同一个故事”们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曾看过一个故事,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活经历满是泣泪,终日郁郁沉沉,于是,他出版社的朋友建议他将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写完后,他果然得到了慰藉。随后,他问朋友他的故事记录能出版吗?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他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中,不知他的故事即是世人之经历罢了。言下之意,这是一个同质化的故事,没有看点。别出心裁的故事情节固然夺人眼球,但能将“同一个故事”写出不一样的精彩更令我佩服,何况,文学看似没有边界,但永远是围绕着生存与死亡、爱恨、善恶等主题的。在本书作者巧妙的叙述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全新又富有意味的故事。还有些地方看得急了,重看才发现构思之妙,故更喜之。 第一个短篇《鱼游、浅翔》,粗看就讲述了一场很普通的抢劫。十八岁左右的一个年轻人抢了一个五十七岁的人的布袋(装有钱包和钥匙串),不巧,被抢者是一个跑马拉松的(这是与寻常抢劫的一个不同之处,也是接下来的故事得以发生的前提),一场漫长的较量开始了。跑马拉松的从始至终都没有叫喊周围的人帮忙,也没有打电话给警察局报案。我只能理解为他拥有独特的跑马拉松的气质。执着,是跑马拉松的人最普遍的一种气质。一个人身上可以有很多种气质,适合跑马拉松的气质也有很多种。这位跑马拉松的有几位泛泛之交,礼貌而话少,不算怪异仍显特立独行。会在特定的日子去饭馆吃特定的饭菜,一顶灰帽子不离脑袋。看上去像个流浪汉的他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热闹大街上被抢了,但他不问为什么偏偏是他。他把追赶看作了一场比赛,无法认输。跑了一段时间后,他还是跟丢了那年轻人。继续,为了要回自己的东西来保持日常的生活节奏。“他想战胜的不是他,也不想证明自己……不是惩罚,也非报复”。是与意外抗争。又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跑了十公里左右,他终于放弃了。开始往回跑,却看见了那个年轻人,准确地说,是那年轻人的双胞胎兄弟。这自然产生了一场误解,在解开误解之后,抢劫者的兄弟给了跑马拉松的身上仅有的二十五欧元作为补偿。接着,跑马拉松的跑到了存放备用钥匙的熟人处,在熟人的问询下才惊觉身份证和钥匙都没有找回。终究是一场无意义的奔跑。在这场较量中,流动的风景拌着流动的思绪,那种孤寂又执着的氛围,以及那氛围之下对意外的抗争,从有希望到失去目标到失望放弃,再到目标重现,而措不及防的误解弄懵了他,最终,他失败了。我想到了《老人与海》的圣地亚哥。但无疑,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这样独特的一个个故事构成了这本书。 前面借译者的话解释了书名中的“外星人”,我又查找了一下“恋”的解释,果然自己还是狭隘了,百科是这样说的:想念不忘,爱慕不舍,不忍舍弃,不想分开。可组词:眷~、思~、爱~、留~、~旧、~战等。这下我彻底理解了这个书名,且认为很贴切。《外星人之恋》不应该仅仅理解为一个爱情故事,这样被抢劫的跑马拉松的人、同父异母的姐弟、酗酒与考公务员失败的的前动物园饲养员这三个故事就不会显得跑题了,相反,它们是本书渐入佳境的助推剂,让我们对本书有了更多审视的角度。书中关于时间背景的描述少而不起眼,但我们仍能捕捉到时间的流动和时代的变化,那么人的变化又是怎样的?译者认为书中的人物“仍旧无法突破彼此的陌生感”,“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通讯设备越来越先进,但交流效果却大不如前”。在社群中,个体不能作为一座孤岛生存,每个人都有报团取暖的相互需要。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境,一个可以安放所有思绪的地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不存在绝对的心意相通,何况这也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好事。在这个角度下,一定的陌生感与距离是必要的。当然,这是就相对理想的社会而言,于书中人物来说,他们显然不存在于我设想的理想社会。事实上我们的现实社会倒是更接近书中的社会,生活永无止境地游离,相对地,生长亦永无止境。因此,这些就这么发生了的或热烈或平淡、或聚或散的“恋”都与我们自己有关,都与人之所以为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