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的后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几本带入隔离旅馆的绘本之一,它的主题和我们当下面对的疫情有一种说不出的相似。
作者一行人带着任务进入普里皮亚季,也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普里皮亚季的人民仍然在核灾难的阴影下悲惨的生活。他们本来要把这种悲惨用绘画描述出来,用以控诉核工业对生命和自然的蔑视。
然而艺术家的敏感和诚实,让作者必须面对一个事实:除了被荒废的普里皮亚季,隔离区外的乌克兰人和其他地方的人类没有太多的不同。
他们一样的热情好客,为生计发愁,承受着来自他人的歧视和偏见。
所有人都在这里平静地生活,好像默认了生活的现状。可是活生生的“清理人”就在他们中间。是遗忘么?或许切尔诺贝利事故已经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和辐射一样渗透在每天的食物和水里,甚至时时刻刻吸入的氧气里——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讨论它了。就像那个当了祖父的“清理人”一样,切尔诺贝利就在这里,他们出生前就在,之后会一直存在下去。很大程度上,他们的生活就是被切尔诺贝利事故“决定”的,他们是切尔诺贝利的孩子。
这种“平静”和作者先入为主的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在创作中却给他以真实的感觉。他画那些隔离区边约会的情侣,游荡的动物,色彩绚烂的森林,宁静的村落...人们乐观的天性并没有因为辐射消失,相反在这里乐观和辐射融为一体,“伏特加能抵抗辐射!”
只有辐射测量器的声音,提醒他土壤中存在的幽灵。这宁静的氛围和美丽的森林只是深渊上浅浅的一层薄膜,是毒药外一层薄薄的糖衣,把普里皮亚季病入膏肓的土地恰好的掩盖起来。这种潜伏的危险和外表的美丽在切尔诺贝利的隔离区里搅在一起,让作者着迷,也苦于没有办法用艺术表达出来。最终他诉诸于科学,用生硬的数值写进了画作,告诉观者这美丽景色下的危险。
带着任务进入普里皮亚季的画家们,在这里发现的却是生活的另一个普遍真相:无论过去多么悲伤,人们总会怀揣着乐观前行。
讽刺的是,在人类慌不择路地逃离普里皮亚季之后,动物和植物却在这里扎下根来。可以想象,这里将成为地球上最茂盛的自然景观之一。即便人类未来将管道和铁轨架入地心,或者在小行星带构建了戴森球,普里皮亚季仍然将是一片绿荫葱葱,杳无人迹。
铯137的半衰期是30年,钚的半衰期是24万5000年,这对于人类来说几乎就是永恒的代名词。切尔诺贝利可能会变成未来人心目中的宗教圣地。4号反应堆的排气塔将会永远矗立在这里。它将跨越今后无数代的人类文明,见证无数政权的兴衰更迭。它会变成全人类的教堂和十字架,承载着我们这个物种最深刻的痛苦和忏悔。
在遥远的未来或许会有孩童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不能住在景色怡人的普里皮亚季?
那个时代的神父会这样回答道:这是这是贪婪、谎言和傲慢的代价。因为这罪孽,我们被永远驱逐出美丽的普里皮亚季。